聽說刺客己經被抓到了,並解押解回長安來了,李世民馬上便要親自提審刺客,他想知道到底是誰?有這麼大的膽子,竟敢挑戰他的底線。
然而,突然發生了意外,從劍南押送回來的刺客,趙國公長孫無忌聽聞了外甥晉王李治,隱些被刺客所殺之事後,怒氣衝衝的趕到左武衛的軍營內,逼問刺客是誰派他行刺晉王李治,最後一不小心,便失手將刺客給殺了。
事後,趙國公長孫無忌親自跑到,皇帝李世民的面前說道:“臣因為一時氣憤之下,用力大了一點,誤將刺殺兩位殿下的刺客,給殺死了,還請陛下恕罪。”
“趙國公請起來說話,你的心情朕能夠理解,朕聽到有人行刺晉王李治時,也是非常的氣恨,恨不得馬上將刺客碎屍萬段。
只是刺客己經死了,但幕後指使者是誰?不知道趙國公可曾問出來了。”李世民忍著氣說道。
“陛下!臣……臣當時真的是氣糊塗了,還沒有來得及問刺客,他的幕後指使者是誰,已經因為用力太猛,把刺客的脖子給掐斷了,錯手殺死了刺客。”
李世民心裡有火,很想抽長孫無忌一巴掌,再狠狠的踢他一腳,但卻沒有辦法,也不敢往長孫無忌的身上發。
長孫無忌不僅是長孫皇后的兄長,也是自己身邊的良師益友,更是在玄武門兵變中,助自己登上帝位的開國大功臣,還是自己女兒的公公,兒子的舅舅。
其實這一切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長孫無忌在朝中的勢力,己經太大了,令李世民不得不有所顧慮。
這也是李世民在立太子一事上,明明更看好吳王李恪,但在長孫無忌的強烈反對下,不得不妥協的原因了。
李世民知道吳王李恪因為不是嫡生子,在朝中的根基很弱,如果強行把吳王李恪送上位,自己在時還可以鎮得住他。
如果自己不在的話,他擔心長孫無忌會,再導演一出玄武門兵變,強行擁立自己的外甥,晉王李治登上皇位。
更嚴重的是,他擔心長孫無忌到時候會選擇造大唐的反,來一個改朝換代。
這也是為什麼,李世民在上一次,關於神器的生產問題時,會選擇讓李中華在康定城生產,並讓吳王李恪長住康定城,全權負責監管神器的製作,再次改封吳王李恪為蜀王,劍南道行軍總管,兼劍南道節度使。
李世民知道李恪和李中華,曾經是患難與共的生死,感情非常的不錯。
把吳王李恪改封分蜀王,劍南道行軍總管,劍南道節度使,便是為了更好的利用他和李中華的關係,也是竭制李中華的進一步發展。
李中華的發展速度實在是大快了,讓李世民不得不起了防備之心,雖然他已經同意了,讓文成公主嫁給李中華,但李世民還是不太放心,把蜀王李恪放在康定,效果會好很多。
至於乾脆先下手為強,先滅了李中華的想法,如果沒有神器的出現,李世民或許還敢想一下,隨著神器的出現,讓李世民見到了神器爆炸時的恐怖威力,李世民己經不敢去想和李中華交惡的事情了。
閒話先不說了,若是換了別人,一氣之下殺了刺客,李世民殺了他的心都有。
刺客己經死了,幕後指使之人是誰,自然也就無從得知了。
趙國公心裡也大大的鬆了一口氣,回到自己的趙國公府中喝酒解悶。
如今吳王李恪改封為蜀王,劍南道行軍總管,劍南道節度使,這讓趙國公長孫無忌如梗在喉,更加的忌憚蜀王李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