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爭也不爭,辦好差就是在爭,因為我可以理順朝堂。
不爭,是因為現在朝堂太複雜,接任就必須處理叔大留下來的爛攤子。”
是的,在魏廣德口中,張居正的政治改革,到現在其實留下的就是個爛攤子,很難收拾。
即便之後,張居正死前完成了考成法和大部分清丈工作,推行了一條鞭法,但依舊是個爛攤子。
因為張居正到死,他推行的改革,其實都沒有全部完成,只能說完成了大部分而已。
這也是後來很輕易,萬曆皇帝一句話就可以全部否定的原因。
從這也可以看出來,自古政治改革的危險程度有多高。
聽到魏廣德這麼說,徐江蘭也是微驚。
不過她知道自家男人是個有主意的,應該有辦法解決的,否則也不會問出來。
“何況,到最後,一切還是要看宮裡是個什麼態度。
就算我真要下場爭這個首輔,最終還得宮裡點頭才行。
雖然陛下和太后那裡,我總算還有一點臉面,但叔大贏在起手。
在我和他之間,兩宮應該還是更加信任、倚重張叔大才是。
下午出來的時候,陳矩也給我透了訊息,兩宮和陛下確實偏向於奪情,他也是怕我冒然摻和進去,引得宮裡不快。”
魏廣德開口說道。
“那咱們就別去爭了,順其自然就好。”
徐江蘭終於開口說話道,隨即又把今日下午收到定國公府禮物和英國公府請柬的事兒說了出來。
魏廣德看到徐江蘭遞過來的請柬,抬頭就是邀請魏夫人徐氏於某日到府遊玩,魏廣德雙眼微眯問道:“英國公府是有什麼事兒?”
“好像是張國公二女兒年滿十五歲,欲行笄禮。”
徐江蘭開口說道。
“原來如此。”
魏廣德點點頭,說道:“知道了,你去吧,注意若有人問起,知道該怎麼說吧。”
明制笄禮,古代漢族女子的成年禮,源自《禮記·內則》的“十有五年而笄”,象徵著女子已到出嫁的年紀。
笄,即簪子,代表著古代女子成長的標誌。
笄禮,即華夏女子成人禮,屬於五禮中的嘉禮,因儀程中的「加笄」、即在頭上戴上首飾發笄而得名。
在此以前,小女孩頭上是不能帶飾品的。
皇家有皇家豪氣,勳貴也有勳貴的氣派,華麗至極,平民百姓只能望而生嘆,萬不能及。
但不論皇室還是平民人家,都是要行各自的笄禮,以表示自家女兒許嫁。
這樣,有求親念想的人家,自然就可以開始動起來了。
笄禮用後世通俗的話說就是,女子許嫁,即可行笄禮。
如果年已十五,即使沒有許嫁,也可以行笄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