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8網路小說 > 靈異小說 > 隆萬盛世 > 1162公忠報國

1162公忠報國 (第1/3頁)

「文帝之後六年,匈奴大入邊。

乃以宗正劉禮為將軍,軍霸上;祝茲侯徐厲為將軍,軍棘門;以河內守亞夫為將軍,軍細柳:以備胡。

上自勞軍。

至霸上及棘門軍,直馳入,將以下騎送迎」

大明京城文華殿上,魏廣德和萬曆小皇帝相向而坐,小皇帝面前翻開這書本,魏廣德正在按照張居正編撰的《帝鑑圖說》講今日的課程。

而現在正在說的這段,就是漢文帝勞軍細柳營。

張居正畢竟是軍籍,所以並不會入其他文官那樣,把軍事看做是粗鄙武夫才做的事兒,所以一些古達軍事典故也編入書中,用來教導萬曆小皇帝。

應該承認,萬曆三大徵的勝利,和張居正對他的教育是分不開的,那就是一旦確認戰事不可避免,那就要竭盡全力去取得勝利,哪怕投入再大。

只要獲得勝利,一切問題都可迎刃而解。

「至營,將軍亞夫持兵揖曰:「介冑之士不拜,請以軍禮見。」

天子為動,改容式車。

使人稱謝:「皇帝敬勞將軍。」

成禮而去。」

魏廣德還在那裡抑揚頓挫背誦著《史記》中的這一段,而朱翊鈞面前的書上,也正是摘錄的這部份。

講書,肯定要先把書完整的讀一遍,畢竟古代學習講究的是「識文」和「斷字」,沒有老師講,怎麼斷學生還真不好判斷。

畢竟這年頭,大明還也沒有標點符號。

後世國人熟悉的標點符號,起源於西方,1919年,胡適等人提出了《請頒行新式標點符號議案》,並在國語統一籌備會第一次大會上決議透過。

1920年2月2日,北洋政府教育部正式頒行新式標點符號,這標誌著中國第一套法定的新式標點符號的誕生。

此後,新式標點符號逐漸在中國得到廣泛應用,成為現代漢語書寫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但是,因此就以為中國古代沒有標點符號,其實也是錯誤的,而且發展其實也絕對不晚,而且也不慢。

當然,這樣的發展程序在清朝後並沒有繼續進行下去,因為在清朝的中後期,國內就已經接觸到西方的標點符號,一些學者認為非常有用並引入,還對古籍詳加註釋。

而胡適等人的提議,不過是將其正式化,成為官方文書的一部分。

漢字是記錄漢語的書寫符號,但在古代書面文字材料中是沒有標點符號的。

由於沒有標點符號,對同一段文字便有不同的理解,甚至會出現相反的結果,由於語言表達的需要,就逐步的產生了一些特殊的標記,此可理解為標點符號的前身。

漢朝的時候,就有人採用「離經」的方法,把文字之間斷開。

離經,即在兩句之間隔開一兩字來寫,或者用豎線、短橫線等標示句子的完結,但是使用上並不普遍。

西漢戴聖編纂的《禮記》說「比年入學,中年考校,一年視立經辨志」,而鄭玄注曰:「離經,斷句絕也」。

當時人們讀書,常在句旁劃「し」,作為一種助讀標記符號,這便是標點符號的萌芽。

東漢時,句讀的符號有「↓」和「、」兩種。

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中解釋「↓」為「鉤識也,居月切」,「、」則為「有所絕止,而識之也,主庾切」。

就是說,凡是文末可以停止的地方,就用「↓」來標記,文中有可以句讀的地方,就用「、」來標示,大略相當於今天的句號和逗號。

如果考慮到已經有了離經,其實「、」已經可以看做和現代書寫非常近似了。

到了宋朝,鉤號變成了圓圈,標形如「」,有大中小之分,人們採用圈點來標讀文字。

其實「」這個標記,在宋元明清的古籍中已經比較常見,甚至每章都能見到,只不過後世人大多不懂起含義。

朱熹在著《四書章句集註》時就是每章之前用大的「」,每句之後用「。」。

這稱為句讀,即在一句末完需停出打上個「、」,其作用類似現在的逗號,在全句意思已完之處畫一個「。」,作用同現在的句號。

這一時期還出現了段落號,用「v」或「∧」表示,畫在每段末尾字的右下角,甚至出現了「。。。。。。」「……」這樣的密圈、密點加在字的右旁,強調句子的精彩部分。

最新小說: 竇氏孤兒 一手醫,一手殺,王妃誓要臨天下! [FF7]薩菲羅斯月亮星 [娛樂圈]一位愛豆 少年白馬醉春風之棠花朵朵 少年白馬醉春風江若清 七零家屬院我懷了糙漢三個崽 世界破破爛爛,幼崽縫縫補補 二嫁古板老男人 全員修羅場!黑化男主都想佔有我 全球檔案 農門相公是錦鯉 小娘子的貓 帝姬兇殘[宋朝] 快穿:這個炮灰有點彪 我不做賢妻 歌劇魅影歷險記 白衣仙君和龍傲天又爭又搶 穿越八零替嫁後我成了軍官心尖寵 重生以後包子的逆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