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來的幾天,明軍派出的夜不收源源不斷地進出營門,把各地的訊息匯總到孫承宗手裡。鍾進衛也在一邊聽著孫承宗處理軍情,一邊學習各種應對措施。
這一天,孫承宗分析完手中的軍情之後,對鍾進衛說道:“老夫看白杆軍計程車卒體力已經恢復過來了,攻打關內建虜的時候到了。”
“好啊,早就該把他們趕出去了。多留京畿一天,就多費一天錢糧,老百姓就多一天的苦難。”鍾進衛也點頭同意道。
現在這個情況,明軍二十多萬,而建虜的主力才八千,其他都是剛投降過去的漢奸部隊。從數量上來看,是無論如何都是贏的局面。
但從質量上看,八千建虜是他們的本部人馬,是打慣了仗的老手。而明軍這邊,單個士卒的武力是沒問題,但他們之間的配合,以及各地方將領之間的配合始終是一個問題。
建虜最常用的一個打敗明軍的方法,就是在和明軍對陣的時候,試探明軍的薄弱一方,然後全力攻之,其他幾處地方的將領只要一見明軍被攻打之處沒守住,不但不會去支援,反而會搶先逃跑。最終形成全軍潰散,被遠少於己方軍隊的建虜追殺。
所以,明軍和建虜之間的決戰,看得不是雙方的數量,而是一個綜合因素。孫承宗也是老成謀國,在分析敵我軍情,有了把握後,才決定給予建虜致命一擊。
也正是因為如此,才拖延到現在才下定決心開戰。
他提出攻打建虜後,見鍾進衛沒有意見,就又說道:“你的安危是皇上再三交代過的,因此,老夫的建議是你居後軍,跟在大軍之後,緩緩前行即可。”
鍾進衛聽得一愣,把自己放在後面,不是很妥當吧。崇禎皇帝是擔心自己,但現在有那麼多人,還怕什麼。
他試著對孫承宗道:“我是監軍,打起仗來就躲在後面,不好吧?”
“沒什麼好不好的,打仗又不是監軍的事情,你只要看好軍隊就成,老夫在前頭打仗,要有人敢往回跑的,你就把他們統統收拾了,這才是你要做的事。”孫承宗還是不願意鍾進衛到前線去冒險,就反駁了他提出的理由。
鍾進衛一聽也有道理,就同意了。
於是,孫承宗和鍾進衛就給崇禎皇帝上了聯名奏章,稟告出兵一事。
崇禎皇帝是早就盼著這一天,當即照準,並下了一道聖旨,言明此戰中有功之臣必不吝封賞。
將近傍晚之時,孫承宗傳令擊鼓聚將。
現在明軍的軍紀比以前好多了,三通鼓完畢,所有軍將已經齊聚中軍帳。
各地將領心裡有數,所以當孫承宗宣佈攻打建虜的決定時,沒有人感到驚訝。這一天終歸是要來的,看皇上對待白杆軍的待遇,就知道是皇上最重視的一支軍隊到了,那麼開打也就不遠了。
孫承宗看著帳內眾將,嚴肅地說道:“京畿之地,為建虜肆虐,而我軍龜縮在京師城下,不敢與之戰,把建虜趕出關外,此乃我孫某人之恥,也是諸位大明將領之恥。讓皇上發出勤王詔,已是臣子的無能。不能為皇上分憂,要臣子何用?”
中軍帳內只聽到孫承宗的聲音,分列兩邊的將領個個被孫承宗說得低下了頭,就算心中沒有羞愧,也得表現出羞愧來。
忽然,一個女聲響起:“請本兵下令,末將願為先鋒。”
孫承宗一看西川總兵秦良玉出列請戰,正想說話時,盧象升也出列站在秦良玉邊上稟告道:“下官為先鋒更合適,沙場征戰那能讓女子衝鋒在前!”
秦良玉一聽有人和她搶先鋒,就拿眼看去,卻驚訝地發現說話的人高大魁梧,個子比她還高一個頭,但卻穿著一身文官衣服,不由得有點納悶這到底是哪路神仙。
其他將領一見有人搶先鋒,要不表示下,顯得自己太不積極了。反正已經有人出頭,真要選先鋒,基本上也是前兩人裡面選的。因此,他們也開始出列說要當先鋒,不過沒有一個人說的很大聲,怕真吸引了孫承宗的注意,都只是表態一下而已。
孫承宗自然明白後面出列那些將領心裡想得是什麼,他早有打算,說道:“不用搶,此戰每人都得出死力,誰要敢拖後腿或者耍什麼心眼,監軍就在一邊站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