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子,今年中秋節回家不?”
落款是“爸媽”。
在這個網路通訊手段發達到氾濫的時代,楊遠差不多都忘了自己的手機還有收發簡訊這個堪稱古老的功能。他早就習慣了一切社交都在網路上的生活,從來只有兩個人以這種被人遺忘的方式與他聯絡。
父母不敢打電話,他們擔心會干擾兒子的工作。
老人們無法接受新生事物,所以他們才會被年輕人嘲笑。
楊遠開始回覆,他不準備回去。中秋節的休假只有一天,好不容易才能脫離暗無天日的工作苦海,難得有一天不用再面對滿眼的枯燥資料,怎麼能把時間浪費在回家的路上?
楊遠按下傳送鍵,熄滅螢幕背光。
漆黑的玻璃螢幕上倒映出兩個人影。
“歐陽老師。”楊遠連忙起身,心中忐忑——在工作時間玩手機是違反規定的。
老人微笑著搖搖頭,輕輕拍了拍年輕人的肩膀,“坐下坐下,小遠。”
老人拉過一張椅子坐下,楊遠有些好奇地偷偷抬眼打量……他只在領導視察時遠遠望見過面前這個人,德高望重的中國探月工程首席科學家,對他這樣一個小研究生來說真是太遙遠了。但此時老人與他的距離只有不到半米遠,一身白大褂,頭髮梳得整整齊齊一絲不苟,攏著雙手精神矍鑠。
“剛剛和女友聊天吶?”老人笑得有些促狹。
“不不不不……”楊遠漲紅了臉,“我還沒有女朋友,是父母發來的,問我中秋節回不回去。”
“那你回去麼?”
“不回去。”楊遠搖頭,“我家在江西,太遠了。”
“江西啊……”老人點點頭,“那跟我是老鄉嘛。”
“真的?”楊遠眼睛一亮。
“我是吉安人。”老人微笑,“小遠你到這裡也有大半年了吧?回過家麼?”
“工作太忙。”楊遠搖頭,說起來有時候工作倒未必忙到楊遠抽不開身,但與其把時間消耗在漫長難熬的旅途上只為了回家吃一頓飯,不如和同學出去逛逛。
“要我說啊……”老人拍了拍楊遠的肩膀,“有機會還是要經常回家,年輕人,父母在,不遠遊嘛。”
老人悠悠起身,抬頭望向窗外,高大的玻璃幕牆反射著最後的夕陽餘暉,石子路對面佇立著通體潔白的天線,人們搭起數十米高的鋼架只為了撐起這龐大到口徑五十米的拋物面,這是令人震撼的偉大造物,匯聚了人類最頂尖的智慧,物理與工程學的精粹凝聚而成的奇蹟。
射電望遠鏡安靜沉著地屹立,身上灑滿金色的陽光。
這裡是中科院國家天文臺北京密雲站。
是人類的眼睛。
楊遠是個在中科院攻讀射電天文學碩士學位的研究生,每天做的事是待在電腦螢幕前判讀資料,唯一的成果是他的視力在急劇下降。為了緩解眼部疲勞,楊遠會習慣性地抬頭望窗外。
楊遠愣住了,他雖然近視,但不是瞎子,那麼大的東西擺在那兒想必是個人都能發現。
三
這大概是自蘇聯解體以來最讓美國政府震驚的事。
“一定是俄羅斯人搞的鬼把戲!”赫伯特·卡萊爾把檔案丟在會議桌上,這位美國太平洋空軍司令原本在沖繩處理當地的F22部署問題,但總統一紙召令讓他連夜橫跨太平洋。
“卡萊爾將軍的愛好是把所有事都往俄羅斯身上推。”坐在對面的女人是國務卿,她低頭翻閱檔案,“那樣他就可以冠冕堂皇地找國會伸手要錢了。”
“女士……我無意冒犯,但能辦到這種事的國家除了我們,只可能是俄羅斯。”卡萊爾冷笑。
“為什麼不能是中國或者伊朗?”國務卿問,“輕視敵人將會帶來災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