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孛來始終想不明白,在戰事中一路高歌猛進的天策軍,為什麼突然撤軍了,難道是大明內部出現了什麼重大事情嗎?
又或者,是那劉君韜又在暗中佈置奸計?
不過思來想去,在兩軍之間橫亙著波濤洶湧的飲馬河,孛來無論如何也想不出,劉君韜有什麼辦法能讓十幾萬天策軍突然渡過飲馬河。
而無法在短時間內過河,劉君韜又如何擊敗自己的二十萬鐵騎大軍?
一時間,孛來竟然還無頭緒,無奈之下也只能多派哨騎出去探查,並且命令各部加強戒備。
在飲馬河南岸十幾裡的一處高地上,天策軍各部將士在此處重新安營紮寨,並且做好了偽裝和防範。
此時,劉君韜身披斗笠和蓑衣站在雨中,望著北面飲馬河的方向,不知道在想些什麼。
這時,劉子安走了過來,說道:“督憲,胡總兵和周參將已經各率兵馬出發了,看這天色,估計此番韃靼部註定要敗亡了!”
劉君韜微微點了點頭,卻是嘆了口氣,說道:“自古以來,華夏想要擊敗韃虜都並非難事,難的是要將其全殲!”
劉子安說道:“督憲是擔心孛來會僥倖逃走,擔心韃靼部會再度捲土重來?”
劉君韜沒有回答,而是抬頭看了看正在傾盆而下的大雨,說道:“希望老天開眼吧!”
與此同時,山東鎮總兵官胡德興率領五百名鐵騎將士一路西行,冒著大雨不斷趕路,終於在幾天之後趕到了一處山腳下。
這裡位於飲馬河的上游,此時水量豐沛的飲馬河上游便從這處大山的山谷中流過。
參將胡德興見狀長出一口氣,一揮手大聲說道:“兄弟們走!咱們上山!”
眾人紛紛下馬,跟著山東鎮總兵官胡德興便上了山,眾人在雨中艱辛的趕路,用了足足一個時辰的時間,來到了一處已經荒廢的渠壩前面。
這段渠壩是當初永樂年間明軍在這裡修建的,當時在山下有明軍駐防,歸屬大寧都司統轄,這道渠壩是用來防山洪、疏雪水的,所以當初明軍在設計上就花了大力氣,基本上是依著地形,沿著天然的障礙將一些岩石連線起來,即便如此,工程的強度仍然十分驚人,據說當時數千明軍用了整整一年的時間才修建起來。
當然,這些情況都是劉君韜暗中查到的,要不是一隊尖哨無意中發現了這裡,劉君韜又派人送信返回大同鎮城,讓中樞部緊急查閱底檔資料,還真不知道這段故事。
而孛來也在劉君韜弄清楚了這些原委之後,率領二十萬韃靼部大軍抵達了飲馬河北岸,讓劉君韜驚呼“天助我也”!
此時那隊發現這裡的尖哨也在隊伍之中,距離眾人發現這裡才隔了短短二十幾天的時間,可是眼前的景象卻已完全不同。
當時這隊尖哨發現這裡的時候,雖然已經是春夏之交的時節,但這裡的氣溫依舊很低,要比山下寒冷不少,眾人腳下的土石都凍得硬邦邦的。
如今過了二十多天,此處卻已經是氣溫回暖,即便是在山坡,也感覺不到多少寒意了,連腳下的泥土踩起來也覺得潮溼鬆軟。
此時參將胡德興率領五百鐵騎將士爬上壩去,一望之下不由得失聲驚呼!
“果然沒錯。”
胡德興喃喃說道:“山下河面早已破冰,融雪怕也有一兩個月了,但更高的山上,驟融的積雪應該在這幾天才達到高峰!”
胡德興明白,如果冬天氣溫太低而春夏之時氣溫驟升,所爆發的冰川融雪洪災極為可怕,在區域性區域其水量之大不在暴雨洪水之下!由於海拔的不同,山上山下存在著一定的溫差,冰雪融化是悄然進行的,現在山上的這片積水怕不已經積累了二十幾天。
這還是那隊尖哨將士見到的山坡麼?不是,不是!這簡直就是一個高原大湖,而且這個大湖不是靜止的,而是流動的。在更高的山巔上,還不斷有山洪衝下來,幸好這道渠壩不是湮堵為主,而是以誘導為主,大量的積水被洩入,逐漸引向東北然後從一道支流中匯入到飲馬河的上游去。
這道渠壩的作用,讓積雪融水能夠一點點地引向此處最大的河道飲馬河,讓積雪融水流入飲馬河的路徑變長,然後平緩地流往下游,變害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