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謙死後沒多久,被貶黜為王的景泰帝也突然去世,時年三十歲。
正統帝便以親王之禮,將景泰帝葬於京郊西山,諡曰戾,葬金山,同時下旨,命令京兆尹立即搗毀景泰帝所建壽陵,景泰帝的妃嬪也全都被正統帝下旨賜死殉葬。
朝中大臣對此全都的噤若寒蟬,先不說正統帝的態度異常強硬,景泰帝的暴斃也是異常的突然,其中難保不會有什麼隱情,朝中大臣也是避之不及。
再者,石亨、徐有貞、曹吉祥等人相互之間也開始了明爭暗鬥,引得朝中大臣人人自危,朝局動盪不已,也讓朝中上下再沒有心力去理會其它事情。
自從石亨牽頭幫助正統帝復位以後,石亨的權力慾望便開始急速膨脹。
在短短兩個月的時間內,石亨的弟、侄家人冒功進官者多達六十餘人,其部下親戚、朋友等攀親騙官者更是多達四千餘人,一時間石家人馬充斥朝野,勢力極度膨脹。
京師大臣因為政見不和,常被石亨藉故逐出朝廷,甚至是直接藉故將一些剛正不阿的大臣逮捕下獄,使得朝野之中紛亂非常。
石亨還公開收受賄賂,提升孫弘為太僕丞;陳汝言、蕭璁等六人為郎中;劉本道為侍郎,此後這些人也全部成為了石亨的鐵桿黨羽,為石亨在朝中擴張勢力鞍前馬後。
石亨如此,曹吉祥也是不甘落後!
此時曹吉祥權勢頗大,雖然還不及石亨的龐大勢力,但是在朝中也算是數一數二了,朝中大臣私底下都將曹吉祥與忠國公石亨被並稱為“曹石“。
曹吉祥本就是一個太監,不通文墨,所以極力主張凡有大事都要經過內閣,希望藉此籠絡內閣成員支援他,不過內閣首輔陳循等一眾內閣大臣對此卻並不是很感冒。
而且,曹吉祥很貪婪,引薦文武官員時,常常只看給他賄賂的多少,而不管這人才力是否勝任。
正統帝多少也看出來這點,但因為曹吉祥對自己復位有功,故而並不直接斥責他,只密令大臣對他稍加壓抑,內閣首輔陳循等人正愁找不到機會壓制曹吉祥,於是便開始付諸行動。
轉眼之間,曹吉祥和內閣之間的關係就陷入了僵局,曹吉祥對於內閣諸位大臣這種“恩將仇報”的做法十分不滿,便在朝中處處與內閣諸位大臣為敵。
同時,曹吉祥和石亨又多次公開佔奪民田,甚至對於一些大臣的私產也不放過,甚至曹吉祥還盯上了一處皇莊!
二人也因為這些事情,被監察官一再彈劾。
曹吉祥和石亨已經囂張跋扈慣了,哪裡受得了這樣的制衡,紛紛勃然大怒,此番曹吉祥和石亨便站到了一起,共同向正統帝上奏,彈劾監察方面官員,並且暗中命令吏部尚書王翱進行查核,朝中的監察官員凡年齡在三十五歲以上的,才可以繼續留任,不到三十五歲的一律要外調出京。
於是短短十幾天的時間,御史十三臺各衙門中的給事中等官吏,共計十三人被吏部調為州判官,御史吳禎等二十三人被調為知縣。
此舉頓時讓朝中上下為之震驚,劉君韜聞訊也是憤怒不已,甚至動了讓稽查部劍鋒司出動,暗中刺殺石亨、曹吉祥、徐有貞幾人的想法,但是此舉讓副總兵胡德興、中樞部部長藍思齊給勸阻住了。
畢竟此時朝中已經夠亂的了,如果劍鋒司展開行動,不管行動是否成功,都會讓朝局更加動盪,甚至會危急國本!
劉君韜也是明白這個道理,只能是強行將心中的怒氣壓制下來。
不久,曹吉祥和石亨二人因爭奪朝中官位發生衝突,二人鬧著矛盾,身邊的眾多黨羽也是開始相互爭鬥起來,頓時讓朝中分裂成了兩大勢力,原本就已經動盪不安的朝堂,轉眼之間就變成了爭鬥的“戰場”!
御史楊瑄、御史張鵬見狀便乘機彈劾曹吉祥和石亨,二人聯合了二十多名御史一同聯名上奏正統帝,認為曹吉祥和石亨都是當今朝中的奸佞,必須要儘快予以清除。
但是正統帝一時之間拿不定主意,知道石亨和曹吉祥做事有些過分了,但還是念及二人的擁立之功,所以並沒有正式下旨處罰二人,只是傳出口諭,對曹吉祥和石亨訓斥了一番,沒有任何實質性的處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