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思齊三人此時已經是汗流浹背,三人互相看了看,都是咬緊牙關,暗暗下定了決心,便一同隨著白玉興來到了劉君韜這桌。
劉君韜笑著示意三人坐下,說道;“三位都是哪裡人?有何本事?”
藍思齊、張玉清、趙凌眼見劉君韜言談舉止彬彬有禮,但是氣質上卻是透著一股彪悍之氣,絕非草莽武夫,也不是手無縛雞之力的書生,心中都是暗暗稱奇。
藍思齊便抱拳說道:“啟稟將軍,我兄弟三人都是濟南府人。由於我兄弟三人都是熟讀各類實用之學,而不是四書五經,所以科舉之途全都走不通,便以教書為生。聽說將軍用人不拘一格,但以能力論高低,便想要前去玉山鎮投奔,卻不成想在此遇到了將軍!”
劉君韜笑著說道:“實用之學好啊!要是沒有這些實用之學,我大明豈能蒸蒸日上?只是不知道三位所說的實用之學指的是什麼學問?”
“連縱之策、智謀之學!”
“連縱之策、智謀之學?”
劉君韜喃喃的重複著,心中也是暗暗欣喜,這樣的學問可真是實用之學啊!
特別是對於如今的玉山鎮,這樣的人才正是劉君韜所需要的,劉君韜一直以來準備籌建的贊畫部,正缺少這樣的人才!
只是,劉君韜也不能光憑藍思齊的一面之詞便對三人委以重任,於是便說道:“如果三位真的有真才實學,那我一定重用三位。只是,三位還需要經過我的考核才行。”
“將軍要如何考核?”
趙凌有些迫不及待的問道。
劉君韜笑著說道:“此番我途徑長清縣,是準備前往濟南府城領取告身的,時間緊迫,來不及考核三位了。三位要是方便的話,不妨先行前往玉山鎮等我,順便看一看我玉山鎮的風土人情,可好?”
藍思齊、張玉清、趙凌三人互相看了看,眼中都是透著欣喜,當即便點頭答應了下來。
接著,劉君韜便給三人寫好了手令,以便讓玉山鎮那邊好生照看藍思齊、張玉清、趙凌三人。
吃過飯後,藍思齊、張玉清、趙凌三人便迫不及待的辭別了劉君韜急匆匆的返回家中收拾行李去了。
次日一早,劉君韜、白玉興一行便離開了長清縣繼續趕路,一路朝著東北方向的濟南府城趕去。
兩天之後,眾人趕到了濟南府城。
大明立國初期,洪武皇帝便根據各地的重要程度,重新調整了全國的行政區劃,山東一地最為重要的改動,便是將齊州濟南升格為濟南府,同時將原來的青州府降格,歸屬於濟南府管轄。
在此之後,濟南府城便築起了一道高高的城牆,並且此後經歷了數任山東布政使的努力,將濟南府城的城防不斷完善,終於成就瞭如今濟南府城的規模和宏偉。
與此同時,隨著濟南府城的興起和繁榮,被封在德州的德王朱見潾因嫌德州地方貧瘠,便上書皇帝改藩濟南府城。
德王家族子孫隨遷濟南,並在前朝濟南公張榮的府邸舊址上建造了德王府。
濟南府城內的德王府規模宏大,建築豪華,是濟南府城中最大的宅院。
此外,隨著德王一家遷到了濟南府城內,山東各處大大小小的郡王也不斷上奏朝廷,遷往了濟南府城,致使濟南府城內的王府散佈其中。
按大明的封藩制度,除太子作為儲君留京輔王外,諸皇子均被分封各地為親王,稱親藩。
親王的嫡長子封世子,世襲親王,諸子則封為郡王,並在親王所在地分建郡王府。郡王亦應由其嫡子世襲,諸子則為鎮國將軍。鎮國將軍之下,諸子則以世次遞封為輔國將軍、奉國將軍、鎮國中尉、輔國中尉,直至皆為奉國中尉。
此時的濟南府城內遍佈郡王府:
西門內有泰安王府、臨朐王府;南門內有寧海王府、寧陽王府;尹家巷有臨清王府;縣庠西有紀城王府;還有位於府館街的嘉祥王府、清平王府。
也正是因為如此,在濟南府城內便有了繁華濟南城、半壁郡王府的諺語。
劉君韜、白玉興一行進城之後,便沿著大街一路閒逛著,畢竟濟南府城不同於兗州府各地州縣,這可是整個山東最為繁華的所在,就連劉君韜也準備先逛一逛,之後再去布政使司衙門領取告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