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泰元年三月。
右都督石亨、司設監太監曹吉祥、監察御史徐有貞三人暗中聯絡了三十多名朝臣,一同上奏景泰帝,主張不要對瓦剌的騷擾進行強有力的反擊,同時要儘快允許瓦剌大汗脫脫不花的朝貢請求。
按照監察御史徐有貞的說法,此舉可以穩住瓦剌,給國朝恢復實力的時間,同時還可以保證太上皇的聲名安全。
不過,兵部尚書于謙等一眾朝臣立即予以反擊,並且聯名上奏景泰帝,主張要立即在大同鎮、宣府鎮一帶對瓦剌太師也先所部進行反擊,同時遣使斥責瓦剌大汗脫脫不花,拒絕其朝貢請求。
“瓦剌破關南下、擄走太上皇,此乃我大明的奇恥大辱!如今也先再度侵擾地方,脫脫不花依舊沒有臣服,我大明豈能就此罷兵!戰!一直打到韃虜服軟、臣服為止!”
于謙慷慨激昂的聲音在大殿之上回蕩著,眾朝臣聽得都是熱血沸騰,景泰帝也是不斷點頭,當即說道:“於尚書所言甚合朕意!韃虜屢犯邊境,豈能就此罷兵!”
於是,景泰帝便下令,責令兵部尚書于謙調集兵馬,在大同鎮、宣府鎮一帶展開反擊,同時準備派出使者北上瓦剌,斥責瓦剌大汗脫脫不花犯上作亂。
對此,右都督石亨、司設監太監曹吉祥、監察御史徐有貞都是臉色不善,三人心中都是對兵部尚書于謙懷恨在心。
十幾天之後,兵部尚書于謙便以兵部的名義徵調了京畿兵馬一部、大同鎮兵馬、宣府鎮兵馬共計六萬將士,在大同鎮、宣府鎮一帶組建防線,立即和瓦剌太師也先展開對攻。
大同鎮。
大同城外烽火連天,三萬駐軍已經和瓦剌一部四萬主力對攻一月有餘了,此時大同城周邊數十里都是雙方激戰的範圍,整個大同城已經戒嚴一月,城內百姓苦不堪言。
與此同時,大同城周邊各處城池也是如此,明軍將士一面嚴防死守,一面出動數量不太多的鐵騎北上反擊,不斷騷擾瓦剌兵馬、放火燒掉各處草地、偷襲瓦剌的小股兵馬。
對此也先也是憤怒不已,明軍嚴密的防守讓五萬瓦剌大軍在此一個多月都是毫無建樹,除了不斷增加的傷亡之外,什麼都沒落下!
於是,也先便不斷派出鐵騎在大同鎮、宣府鎮的各處村鎮、屯堡劫掠、放火,使得明軍將士顧此失彼,一時之間無法處處防禦到位,這才算是有了一些收穫。
不過,瓦剌大軍的這些收穫和戰損相比起來,可謂是杯水車薪了。
眼見如此,也先便再次轉變了方略,開始集中兵力全面封鎖大同城,甚至一度將大同城徹底封鎖起來,切斷了大同城守軍和外界的聯絡。
而明軍這面為了避免被瓦剌鐵騎圍點打援,也只能是暫時放棄對大同城的救援,畢竟大同城內兵力不少、錢糧不少,而且城池高深,瓦剌大軍在短時間內肯定是無法攻下城池的。
不過,此時明軍與瓦剌也先所部五萬大軍形成了膠著的態勢,雙方誰都不好過。
對此兵部尚書于謙也是心中苦悶,而石亨、曹吉祥、徐有貞等人見狀也是不斷的煽風點火,將於謙此舉說成是“久戰無功、空耗國力”。
一時間,朝中又是掀起了一陣風波,不過好在景泰帝對於謙很是信任,並沒有說什麼,時間一長這股風波也就眼消雲散了。
與此同時,按照劉君韜的統一部署,玉山鎮軍部、商部、民部、探查部、贊畫部都已經遷移到了兗州府城之中,並且全部轉變為兗州總兵官麾下的幕府。
而對於軍部,劉君韜也進行了一些人事上的調整,將新兵司司丞胡德興升任為軍部部長,全權負責軍部的各項事宜。
而軍部新兵司的事務,則是交給胡德興出任新兵司司丞時候的副手武磊,任命武磊為軍部新兵司的新司丞。
自此劉君韜的軍政中心便由玉山鎮轉移到了兗州府城內,而玉山鎮也完全變成了大後方和後勤、兵備、錢糧基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