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允在這段時間就老老實實在洛陽學習,跟楊賜、楊彪、韓說、袁隗、袁逢等人求學,雖然有很多家學不便外傳,但是通學經義、治國之策等,也能夠讓他受益匪淺。
雖然一開始他認為學習軍陣之策、治國之策就可以了,但這種想法被劉瞻狠狠地批了一通,他也明白了,其實在這大漢,掌握了通學經義,又能有相應的權位,可以衍生治國之策的,雖然程允對後世的治國之策不瞭解,但不代表著別人提出來他不知道是對的。
有很多人說王莽也是類似於程允這樣的後世之人,但程允只希望他不是,太蠢了,有些事情自己做不到很正常,就像他單挑從來沒有打得過田豫一樣,當然不排除有一天田豫老了打不過他,但現在為止他從來沒有贏過。
有事情做不到,就讓別人去做好了,你知道這是什麼樣的事情,指揮,或者說命令會做的人去做就可以了,你告訴他要做成什麼樣,而不是你去做成什麼樣。
袁術這邊就是,袁方的遺願程允只能做一個指揮者,監督者,做不了踐行者,踐行者袁術這半年多來,沉迷學習不可自拔,每次程允找他來,他都是在苦學家學,尤其是《易經》,在這上面有了很深的造詣,平時預測雲雨天氣,準確度比起袁逢來說都不遑多讓。
除了學習外,程允還經常拉著袁術去演武場看衛尉的人訓練比武,還別說,練兵能力徐榮比徐庶要強上不少,明顯徐榮麾下的將士精神飽滿,戰力強大,拿出來單對單必然是徐榮這邊有優勢,不過要說團戰,徐榮部跟徐庶部比起來,差太遠了,本來挺有章法的互相來往,沒幾個回合就被徐庶的棄子戰術弄得亂作一團,讓徐庶部取得勝利。
不過徐榮也找到了解氣的方式,那就是鬥將,徐榮年齡比徐庶大上一些,就像田豫比程允大上一些,每次單挑都是徐庶落敗,徐庶和程允不一樣的是他落敗後下次被挑戰還會繼續接受,樂此不疲。
程允覺得他這是受虐狂的表現,徐庶卻陰笑道:“你想啊,若是我每次不接受他的單挑,他也就不會讓麾下陪我練習軍陣,尤其是每次軍陣上我都贏他。一人一局才是最合適的嘛。”
程允竟然無話可說,心中也默默為徐榮默哀,遇上個這樣的朋友不知道是福還是禍。
也就是看他們演武,才能讓袁術亢奮起來,有些時候袁術也在演武場上和徐庶過幾招,雖然輸多贏少,但是總歸憑實力能和徐庶打個三七開,徐庶私下告訴程允他的確沒有放水的。
哦,你問為什麼不選徐榮過招?徐榮過招不像徐庶袁術他們遊俠間的比試,那是馬上鬥將,馬戰徐榮碾壓徐庶,步戰的話徐庶不虛徐榮的。
程允有時候也會叫著袁術去楊家,不過袁術去過兩次之後就不再去了,不僅因為楊家是他岳丈家,他很不自在,更是因為有個讓他頭皮發麻的存在,他的小舅子楊修。
楊修比程允小三歲,論聰慧,程允是遠遠比不上的,但程允得見識是遠遠超過楊修的,所以還能應付,加上程允也一直在進步,所以對程允來說,楊家不是龍潭虎穴一般的存在,反而像個答題闖關的遊戲節目。
楊彪也很喜歡很寵愛這個小兒子,顯然就是把他當做以後的楊家家主來培養,不過如果沒有程允的話,直接就被曹操給殺了,想到此處,程允就不得不搖頭,孩子還是不能太慣著。
楊賜也是這種想法,最近楊賜閒賦在家,每天曬曬太陽,程允來了就和程允談談時事,為他講講經學,兩人儼然成為了忘年交。
這日楊賜正在給程允講《歐陽尚書》,讓人不得安寧的楊修又鑽了出來,不得不說,楊賜先有程允珠玉在前,對楊修的喜愛也是比較正常的,而不是溺愛,所以楊修的成長環境還是蠻不錯。
楊修在程允面前不敢放肆,這個大哥哥屬於同齡人,教訓自己得不到家長的庇護,自己犯錯的話被他抓住把柄,少不了一番收拾。
不過這個博學的哥哥還是挺受楊修的喜愛的,正統文學經義知識問他他不喜歡答(實際上是程允的掌握程度比起楊修只強上一點點,怕說跑題,那些光怪陸離的東西,他都能說出個四五到六,最關鍵的是他的祖父和父親都為此感到心悅誠服,難以辯駁。
“修拜見祖父、見過文應兄。”楊修規規矩矩行禮,拜程允所賜,楊修自三歲讀書開始,就有了表字德祖,照程允的歪門邪說,讀書人就應該有個表字來映襯,雖然這種邪說被楊賜批評了半天,但是楊修的字德祖還是被楊賜敲定了。
“德祖前來,一定是有好玩的問題來考驗我了。”程允笑了笑,“不如這個問題還是按照以前的習慣,您先回答,我再回答好了。”
楊賜點點頭,“你個小滑頭,每次我說得對的時候,你都在一旁鼓掌,不發表自己的意見;說得不對的時候,說出正確的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