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端來一大碗冷水放在一邊,先用手伸進冷水中溼一下,然後抓起一團麵糊,快速拍成一個厚厚的麵餅。
放入籠屜上之後,把手重新放在碗裡蘸水,繼續製作。
等到所有面餅全部放進蒸籠中之後,蓋上鍋蓋,蒸二十分鐘。
趁著這個時間,徐拙開始準備吃扒糕要用到的配料。
切一些蒜末,炸一點辣椒,炒一點花生米,澥一些芝麻醬,最後還要準備一些芥末油。
其實澥芝麻醬的時候往裡面加點芥末油也行吃起來味道會更好,不過考慮到兩位老人不一定能吃芥末,所以徐拙沒忘芝麻醬裡放。
等會兒開吃的時候,假如覺得芥末味道淡的話,再單獨放也不遲。
接下來,徐拙將黃瓜切成粗絲,把綠豆芽焯水過涼。
等鍋裡的扒糕蒸好,他這邊的配料也已經全部準備完畢。
用鍋鏟小心的把這些扒糕從蒸鍋裡取出來放在大托盤上,然後放在空調口附近加速冷卻。
這時候兩位老人已經有點躍躍欲試了。
畢竟這是記憶深處的美食,哪怕當時吃著味道一般呢,但是幾十年後重新回味,味道自然會變得不一樣。
差不多過了半小時,這些扒糕的溫度徹底降了下來,也算是徹底定型。
剛剛從蒸鍋裡取出來的時候,這玩意兒軟乎乎的,讓徐拙一度懷疑是不是自己因為沒有技能而翻車了。
但是現在,摸著這些手感發硬的扒糕,徐拙才算是確定沒有翻車。
端著這些扒糕回到廚房,徐拙開始製作。
這會兒已經到了中午,於可可也有點餓了,加上沒吃過扒糕,所以跟在徐拙後面,見徐拙開始做了,就拿著手機拍攝。
這種冷門美食,就得做出來讓大家看看。
其實這種吃蕎麥麵的方式並不是京城的獨創,整個北方地區幾乎,包括山西、內蒙、河北等地,也都有類似的做法。
蕎麥本就性涼味甘,而且含有豐富的膳食纖維,特別適合夏季的高溫天氣食用。
《食療本草》言其“實腸胃,扒糕益氣力,續精神”;《隨息居飲食譜》說它“開胃寬腸,益氣力,禦寒風”;《中國藥植圖鑑》則認為蕎麥“可收斂冷汗”。
反正一句話,蕎麥對身體好。
不過這玩意兒有一個缺點,就是不容易消化,要是吃多的話可能會造成腸胃不適。
所以徐拙決定等會兒少做一點,免得兩位老人吃了消化不良。
徐拙拿著一個麵餅放在案板上,用刀切成條,然後放在碗裡。
接著在裡面放入黃瓜絲、綠豆芽、生抽、白糖、陳醋、蒜末、辣椒油、芝麻醬、芥末油等各種調味品。
攪拌一下之後,一碗筋道爽口的扒糕就算是做好了。
“好吃咩?”
於可可湊過來,看著碗裡這些賣相一般的扒糕,有點打退堂鼓。
不過本著徐對自家男人的信任,她還是拿著筷子夾起一塊嚐了一口。
咀嚼兩下後,這丫頭頓時瞪大了眼睛:“哇,這口感好好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