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憬淮曾告誡孟緣:靈臺修道千千萬,世間枯骨萬萬千,所謂靈臺便是指雪靈臺。然而,修士在未成仙時雪靈臺是不顯形的,唯有渡劫成小仙后,壽元歸天管,雪靈臺才因此顯形。
雪靈臺中間部分稱為壽元盤,共有九條,依次等比遞增,每一條稱為萬壽輪。
每兩條萬壽輪中間有九盞等比排列的“大燈”,稱為千壽燈,每一盞代表一千年。
每條萬壽輪上等比排列九盞“中燈”,稱為百壽燈;每兩盞百壽燈中間有九盞“小燈”,稱為小壽燈。
仙每過十年便會點亮一盞小壽燈,一百年點亮百壽燈,一千年點亮千壽燈,一萬年後點亮第一條萬壽輪,並開啟第二條,以此類推。至於說十萬年後,要麼進入帝元境,雪靈臺化為帝元,要麼隕落。
妖族與人族不同,他們的“雪靈臺”一直保持“丹形”,最後殊途同歸,化為帝元。
魔族中修為最高的是林蠻兒,他是一名天問者,並未修到帝元境。然而,魔族實際上是魂修“進階”的一種。
值得一說的是,所謂增加壽元,其實是“提前點燈”的行為。壽輪全點亮,是不存在增加壽元的。而帝元境除天帝之外,均是與天同壽。
由壽元盤向外拓展出七根枝狀雪晶靈臺,每一根枝狀雪晶的主幹稱為元脈,主幹蔓生的枝稱為元絡,合起來稱為元脈絡,也就是一整根枝狀雪晶靈臺。
未成仙時的靈脈由身體接到元嬰周圍,再由元嬰煉化。
成仙后,靈脈會直接接到元脈上,故而靈氣吸納速度會大幅度提高。靈脈接元脈的選擇與法修感悟的靈氣有關。
比如,一個純火系法修,他九條靈脈都會接到火系元脈上。為什麼說後期法修難感悟,就是因為他必須先斷靈脈,再重新建立,之後才能接到新的元脈。
當然,這並不是說先感悟多種靈氣有好處。最現實的例子,孟緣與薛元啟同樣修練奔雷訣,然而,兩者雷系元氣的差距是非常大的。若不是孟緣有帝洪教他“化靈術”,靈氣可以“借道”,兩者的差距會更大。
……
化靈術由絕代七雄的何陸離所創,帝洪掌握的只是一小部分。一來何陸離不可能把自己的成果毫無保留的傳授;二來他當時的化靈術也沒有完全解決靈脈與元脈相容的問題。
化靈術最巔峰是靈脈與元脈互通,只要元嬰足夠強大,所有的靈脈均可為其服務。試想一下,在忽略元嬰煉化速度的前提下,靈氣納入的速度最高可達到某系純修的巔峰。
比如,一位火系法修,共計八千一百條靈脈,全部接到元脈之上。這個時間與精力的投入是龐大的,其火靈氣納入速度也是最快的。然而化靈術能達到這種效果,並且不止是一種靈氣,而是多種。雖然在元嬰煉化上不如純火系法修,但已經很可怕了。畢竟,好事不能全佔了。
絕代七雄,除了沈婧璃與帝坤這種“仙二代”,另外五人均是在自己的領域有極大的突破。靜心分析便會發現一個共同點——效率。
無論是化靈術、丹術,他們好像是在創造一種捷徑,就好比一個萬能公式。只不過這個推算的過程是漫長的,但真若推匯出來,那將是人族徹底翻身做主人的時刻。當然,也正因如此,妖族已經等不了了。
山雨欲來風滿樓,一場顛覆平衡的陰謀正在醞釀,海族只是計劃的一部分而已。(額…自分割線以及舉例部分並非老者所講,為了讀者更好理解,乃作者雛耳所加。再廢話一句,其實雛耳更想寫絕代七雄的故事,只不過陰差陽錯先寫了後面的部分。若有機會前面部分可能也會寫吧!)
……
七色雪靈臺是法修中的一種特殊稱謂。五行中金木水火土分別對應白綠黑紅黃,外加青風、紫雷共七色。仙感悟某一系,會點亮一根元脈絡,感悟越深,元脈更粗壯,元絡也更繁雜。同時感悟五行與風雷,便會出現七色雪靈臺的壯觀。
值得一說的是,靈界對於完美法修有一首詩,內容如下:
頭頂聖光背懸影,
身繞生死二氣盈;
腳踩七色雪靈臺,
手捻法印天地行。
頭頂聖光指的是感悟光系,背懸影自然是暗系。身繞生死二氣盈,指的是感悟生死二氣的景象。縱觀靈界天地靈氣,目前也就這十一種。
仙的年齡可從點亮的壽燈看出,而九修元嬰各有特點。
法修如上,不再累贅。體修則是元嬰化體,與本體無異。這點與普通的元嬰化體還是有區別的。修為高一點的仙都會元嬰化體,以保證本體受損後快速恢復。然而,體修的元嬰化體是將元嬰真正煉成另一個身體。在某種意義上,體修的元嬰比本體還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