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智小道士看著常平:“小師叔去哪邊?”
常平遲疑了一下指著二層小樓:“走,先去這邊看看!”安安和天智小道士還有兩個鬼跟著他走向了二層小樓,從二樓左側的小門穿過去又出現了一棟三層樓高的大殿。
天智小道士打量著周圍自言自語:“這是什麼地方?怎麼跟那個戲園子很像?”
常平看著二層小樓上一塊牌匾說道:“不是像,這本來就是!”匾上寫了三個大字:“扮戲樓”。那個是小戲臺,而這個是真正的皇家戲院。
常平轉身看向了身後三層樓閣,不用猜也知道了,這就是暢音閣。暢音閣坐落於故宮寧壽宮閱是樓院內,1776年建成。這是一座三層大戲臺,臺後為扮戲樓。
整個建築坐落在1.20米高臺上。建築高度為20.71米。三層總建築面積為685.94平方米。它的對面是面寬五間帶前後廊的閱是樓,是皇帝及后妃們看戲的地方。東西兩側各有轉角廡房13間,同閱是樓和暢音閣的扮戲樓相通,形成樓閣廡房相圍的自成系統的格局。在這組建築中,暢音閣是主體。
暢音閣大戲臺,除具備一般戲臺的特點即方形、三面開放外,又有它本身的特殊構造。樓分三層,各有舞臺面。最上一層叫“福臺”,中層叫“祿臺”,下層叫“壽臺”。三層中以第一層壽檯面積最大,約有14米見方;中層祿臺的演出面積則不及壽臺的三分之一;上層福臺的表演區更小,僅僅是靠近前簷的一小塊地方。這都是以觀眾視線所及來決定的。
壽臺是基本表演區,使用率最大;其後部又分上下兩層,上層叫“仙樓”。從壽臺到仙樓有4座木階梯,叫“搭垛”。在仙樓兩端又各設一搭垛,可以通向中層祿臺。加上仙樓,實際表演區有4層。這4層都有上下場門,而且都用槅扇把前臺與後臺區別開來。壽臺的天花板上有3個天井,井口設有轆轤架,可供升降演員、砌末用。壽臺的地板下有5個地井即地下室,室內設有絞盤,也可用作
(本章未完,請翻頁)
升降演員、砌末。
這種複雜的構造,同演出有大量封建迷信內容的宮廷大戲有密切關係。《昭代簫韶》的《凡例》就說:“劇中有上帝、神祇、仙佛及人民、鬼魅,其出入上下應分福臺、祿臺、壽臺及仙樓、天井、地井。”但在實際演出中,福臺、祿臺的用處不多。神仙、人民和鬼魅主要還是集中在壽臺上表演,而天井和地井,只是偶而作為演員和砌末的特殊出入口。如演出《昭代簫韶》第2本第15出,表現碰死在李陵碑的楊繼業的靈魂進入天堂,演員要站在大雲板上,上升到天井中去。
在中國古代,看戲是皇宮中的主要娛樂。每逢各種節日,如元旦、立春、上元、端午、七夕、中秋、重陽、冬至、除夕以及皇帝登極、帝后的生日等重大慶典,都要在宮中看戲。而規模宏大的暢音閣,則專為重大節慶演戲時所用,在此演出的戲曲大多是歌舞昇平的吉祥神仙戲。
這些資料在常平腦海裡過了一遍,當想到在此唱的各種曲目時,腿肚子便開始抽筋,在這裡唱的都是神仙戲,鬼都打不過難道要打神仙?
“快走!”常平拉著安安快步走向了門口。
“哐!”剛進來的小門自動關閉。
“咚!”戲臺上響起了大鼓的聲響,聽到鼓聲,常平心裡咯噔一下,暗呼完啦!
“咚!咚!咚!...”鼓點越來越急,如同千軍萬馬衝殺戰場,又如天降大雨,越下越猛烈。
所有樂器都演奏了起來,接著從戲臺兩邊上了兩個人,一個拄著柺杖腰間挎了一個酒葫蘆,另一個人手持一把扇子,兩人踩著鼓點上了戲臺,到中間對拜一下走向了兩旁,接著又走出兩個人。
一個手持魚骨,一個腰間挎著寶劍。
常平看著走上戲臺的人都要哭了,這他媽唱的是《八仙賀壽》啊,一個都不好打,還整八個?這不是想要小爺的命嗎?
天智小道士看得精精有味,瞅了常平一眼:“小師叔,八仙的戲碼哎,他們都是神仙人物,沒想到在這皇家劇院裡還能看到!”
常平恨不得一腳踹死他,自己都跑不了了,還有心情看戲?這得腦經轉多慢,或者是腦子缺根弦?
安安拉著常平的手,此時臺上已經上了六位還差兩位,現在不跑就來不及了!
白娘子和小青也退到了常平的身後,她們只是冒牌貨,只是修行了百年而已,兩個人肯定打不過八個,雖然那八個也是冒牌貨,但是起點高,會的技能也多。
常平拉著安安快速地後退,一直退到了牆邊才停下來,看著白娘子和小青:“你們能不能翻過這堵牆?”
兩鬼同時點頭。
常平鬆開了安安:“你們三個馬上走!”
此時鑼鼓喧天,八仙已經全部站在了舞臺上。
“華堂壽宴開,魁頭聯秀才!”
常平舉起安安扔向了牆頭,“唰”,一層藍色的光罩閃現......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