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到李農求援的訊息,冉閔隨即找來秦牧、崔皓與荀稷這三個謀臣前來商議應對之策。
崔皓建議立即出兵救援虎牢關,給李農減輕一些壓力。荀稷則是主張不出兵,因為四十餘萬的諸侯聯軍還在邯鄲虎視眈眈,這個時候,冉閔應該將更多的兵力用在對付邯鄲的諸侯聯軍上。
冉閔猶豫再三,最終還是詢問了秦牧的意見。
秦牧道:“大王,臣認為虎牢關不可不支援,但是要看如何支援。現在李農率軍在虎牢關抵禦蒲、姚兩家十萬之軍,其實已經綽綽有餘的,但是在糧草方面已經供不應求。李農已經在信中說明了,蒲洪與姚弋仲的騎兵已經繞過虎牢關,截斷了我軍的糧道。此時此刻,大王要考慮的不是給虎牢關增兵,而是要想方設法地如何將糧秣輸送到虎牢關。”
“秦牧,你有何妙計?”
“此去虎牢關,一馬平川,有利於騎兵作戰。大王有玄甲騎兵五千人,皆是可以以一敵十之精銳,為解虎牢關之窘境,大王應該派出一名良將,出動玄甲騎兵,並民夫萬人運輸糧草。關中的騎兵不少,戰鬥力也不弱,但是五千玄甲騎兵足以應付了。”
“善。”冉閔微微頷首,表示贊同。
荀稷又道:“大王,眼下石祇發起的十三路諸侯聯軍已經齊聚邯鄲,對我鄴城虎視眈眈。不知道你打算如何應對?”
“荀稷,你有何妙計?”冉閔知道荀稷既然問出這個事情,一定有解決的辦法。
聽到這話,荀稷回答道:“大王,臣以為邯鄲的十三路諸侯聯軍,四五十萬的兵馬不容小覷。其兵勢強大,又因磁山之戰士氣高漲,所以絕不能等閒視之!”
“荀大人此言差矣。”崔皓不得不打岔,說道,“昔日石宣叛亂,攜幾十萬之眾,兵力強盛,卻依舊敗於大王之手。依我看,如今石祇不過是重蹈石宣的覆轍罷了!”
“相邦大人所言,未免有失偏頗了。”
荀稷臉色一沉:“漢末亦有十二路諸侯討董,結果逼得國賊董卓不得不西遷長安以避其鋒芒,如今之形勢雖不如那時,但仍舊不能等閒視之啊。”
東漢末年的諸侯聯軍討伐董卓的戰爭,其實並非如同《三國演義》上所說的十九路諸侯(原來十八路,後來追加劉備的第十九路),而是十二路諸侯。
說到董卓,冉閔的臉色有些尷尬,在場的幾個大臣都不禁面面相覷。
董卓是何人?
國賊!
董卓成長於涼州,好結交羌人。
漢桓帝末年,董卓被徵召為羽林郎,後又為中郎將張奐部下作軍司馬,討伐漢陽羌人,董卓作戰粗猛有謀,力建戰功。
又先後參與鎮壓黃巾起義、涼州之亂等戰役,頗著威名。
中平六年(189年),受大將軍何進、司隸校尉袁紹所召,率軍進京討伐十常侍。不久,京中動亂,董卓在北芒立下了救駕大功,回京後便掌權。又招攬呂布殺掉丁原,很快就吞併了附近兩大軍閥兵力。
隨後董卓廢少帝,立劉協即位(是為漢獻帝),且不久就弒害了少帝及何太后,專斷朝政。據有武庫甲兵,國家珍寶,威震天下。
袁紹則是聯合關東各地刺史、太守,爆發董卓討伐戰。
初平二年(191年),董卓被孫堅擊敗,退守長安。董卓在朝野內外都廣佈親信,僭用近似天子的服飾及車駕,呼召三臺。
司徒王允設反間計,挑撥董卓大將呂布殺死董卓,結果成功。後來董卓為其親信呂布所殺。
董卓可是國賊啊!
用董卓來比喻冉閔,這不是打他的臉嗎?
說出了這番話,荀稷的神色也有些訕訕,反應過來說道:“大王,臣……臣沒有別的意思……”
冉閔擺
>>(第1/2頁(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