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望無際的草場上,幾千名魏軍鐵騎兵使用神臂弩遍佈箭雨,幾乎彈無虛發地射中稻草人之後,又馬不停蹄地衝了過去。
“錐形陣!”
隨著為首的將領一聲令下,身後的鐵騎就跟隨著他的大纛迅速結陣,宛如螞蟻大軍一樣密集地散佈在草場之上,一個全然不同的錐形陣就出現在眾人的眼中。
這些訓練有素的鐵騎兵很厲害,但怎麼能保證這種騎兵方陣足夠整齊劃一呢?
其實方法真的很簡單,而且不需要操練太多次。
就用一根長杆子,挑著一塊布,士兵們看著這塊布前進,這就是“旗”的本意。
一個將軍領一支軍馬,那麼多計程車兵怎麼能夠分清是跟著哪一個將軍呢?
就在旗幟上寫字,這面旗幟就叫做“認軍旗”,簡稱“認旗”。
比如,冉恪計程車兵跟著有“冉”字的旗幟,衛遼計程車兵跟著有“衛”字的旗幟。
而在所有的衝鋒陣形中,最常用的就是方陣和錐形陣。
而魏軍的鐵騎兵慣用錐形陣而不是方陣,其原因不外乎方陣儘量密集一些,這種陣型有一個問題,如果最後階段速度提得太快,必然導致陣型散亂,無法保持密集狀態。
反之,密集的陣型也會對騎兵產生桎梏,使得後者很難把速度提得太快。
若騎兵紀律性不夠強的話,這種陣型很難保持足夠的密集程度!
而錐形陣的話適合突破,由於有最前面的勇士,或者說倒黴蛋在前引領,所以陣型可以保持較為密集的狀態。最後的衝鋒速度應該比方陣要快。
眾所周知,騎兵除了追逃時大殺特殺搶人頭外,最主要的任務就是在關鍵時刻撕裂敵人,以此迅速擊潰敵軍一部,扭轉戰局。
為此,騎兵衝鋒時的陣型應以突破為主,故而冉閔在錐形陣的基礎上進行了一些修改。
傳統的錐形陣,中間和靠後的人很難起到積極作用,當前方的騎兵與敵人接觸時,後面的騎兵並不能對敵人造成威脅,反而在衝鋒被步兵阻擋後,嚴重影響前面的騎兵機動,造成擁堵。
所以根據冉閔的要求,魏軍鐵騎兵把錐形陣弄成兩排,並在中後部留了一些騎兵應急。
如果前兩排的騎兵衝鋒時陣型變得鬆散,導致某處的步兵沒有受到衝鋒,應急的騎兵就可以衝上去補位,避免沒受到攻擊的步兵殺傷前兩排的騎兵。
這效果還是不錯的,鐵騎兵衝鋒到距離稻草人那裡不足一百步的時候,那個為首的魏將便喊道:“上槍!”
所有鐵騎兵頓時把掛在馬鞍邊上的長槍取出,橫在手中。
終於抵達稻草人的面前,便狠厲地一槍刺過去,頓時戳破了稻草人的身子,穿體而過!
“好!”
“彩!~”
看到將士們這般英勇的身姿,在場的魏國文武都叫好喝彩起來,臉上都洋溢著驕傲的神色。
這就是我大魏帝國的不敗之師!
但戰鬥還沒有結束,等所有鐵騎兵都往稻草人身上戳上一槍的時候,又回過身來繼續結陣。
“上刀!”
這一回,鐵騎兵們是把腰間的戰刀取出,隨著大將的一聲令下,頓時砍翻了稻草人的頭,躍馬而起。
這時,在一側觀戰的魏軍方陣那裡,頓時轟然叫好。
“大魏威武!魏軍威武!大魏威武!魏軍威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