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然,在連續幾天的“一二三”之後,她一到簡簡起床的時間,整個人都是躁狂的。
先開始還提醒自己要保持溫和而堅定的態度,沒幾分鐘,臉上就板結開裂,聲音也直線飆升——催促的過程實在太容易讓人焦急了。
簡簡還問:“媽媽,你為什麼生氣啊?”
“我明明沒有生氣。”她覺得自己已經很剋制了,只是咬牙切齒而已,都沒有直接竹筍炒肉,還要怎樣?
簡簡堅持:“可是你就是在生氣嘛。”
顏如舜:“……”
好吧,她也知道自己這種狀態不對勁,但每到那樣的情境之下,她就控制不住,明明知道那樣做不對,但滿腔的鬱積沒辦法不噴出來,結果是每次除了收穫了一個哭哭啼啼的簡簡之外,就是收穫了一個磨蹭更甚的女兒。
等到冷靜下來的時候,她開始反思這件事。
做過幼兒園老師的經歷告訴她,一旦陷入某些家長“打罵抱怨無用卻只會打罵抱怨”的惡性迴圈之中,那就徹底完了。
一個方法沒有作用,一定要變通變通再變通,直到找到合適的方法為止!
在這一點上,顏如舜是雄心壯志,永不泯滅的。
她先是用了哄孩子走路的辦法,一邊講故事一邊催著簡簡穿衣服。
最初一段時間的確有效果,一來可能這種邊聽故事邊穿衣的形式比較新鮮,小丫頭覺得好玩;二來為了聽到故事的後續,簡簡就會在她的催促之下時不時動一動。
雖然費盡口水,但好歹能在媽媽的協助下,自己穿衣了。
而且母女兩個有說有笑的開啟新的一天,似乎也十分地美好,像舒緩清新的《晨曲》一樣。
然而,過了幾天,這首美妙的音樂就變調了。
簡簡同學再次回到了拖拖沓沓的狀態,顏如舜忍住焦躁,給她一遍又一遍的講道理:“很快你就要去幼兒園了,幼兒園裡面一個班級有二三十個小朋友,可是隻有三四個老師,你說老師能不能像媽媽一樣隨時隨地守著你啊?”
“不能。”耍賴歸耍賴,道理還是懂的。
“那到時候在幼兒園,媽媽不能在你身邊幫你,老師又照顧不到你,那你怎麼辦?”
“那你陪著我。”
“幼兒園裡爸爸媽媽不能陪著的。因為有老師和小朋友陪啦。”
好說歹說,才不情不願的穿上衣服,好像這是一件天大的難事似的。
再過幾天,講道理也不聽了,把人拉起來,小傢伙卻直接往床上一倒:“我還沒有睡好,我還要睡,我還要睡。”
顏如舜氣結。
不得已,又回到“一二三”的原點來。
可這終究不是辦法啊!
簡簡可以養成讓媽媽催一下跳一下的習慣,但她不能一輩子都拿著小鞭子跟在她屁股後面鞭策不停吧。
唔,也許可以用其他東西代替,比如鬧鈴?
顏如舜靈光一閃,當即在網上買了個鬧鈴。
第二天到貨,晚上簡簡把鬧鈴當作新玩具玩了好半天,也信誓旦旦的保證自己一定會按時起床——這也不是她第一次做保證了,顏如舜心頭只能暗暗祈禱這一次是來真的。
第三天,顏如舜再次遭遇滑鐵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