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有沒有get到遊戲界的嘲諷不好說,但他們肯定get到了敦煌在遊戲上的“日進斗金”。
——《電子遊戲》的“盛讚”帶來的最直觀後果,就是很多沒看電影的遊戲玩家也注意到了《生化危機》這款遊戲,讓它的銷量一下子猛增。
如果說影視公司可能不懂遊戲,但他們懂周邊;而只要把遊戲當作周邊產品來看,他們的DNA就動了。
遊戲這個非常能提供現金流的“周邊產品”,看起來真是太香了!
這可比票房上的收入要讓人爽快多了!
要知道,即使在本土,票房收入也就只有1/3左右能揣進製片方的口袋,其他大部分都要被院線等產業鏈條中的其他部分吃掉。
而如果是海外市場,這個比例則還會進一步降低。
何況,拿到手的票房收入中,製片方還得分潤一大部分出去給導演、主演和其他投資人。
——可以說,華娛圈電影在票房上的收入,如果不是大爆的影片,一般並不能給製片方帶來太多的利潤。
畢竟要分這塊蛋糕的人實在太多了。
當然,如果製片方和發行方同為一家,情況會稍好一些。
這也是這些年來,影視行業的周邊收入佔比越來越高的緣故。
只是,過去遊戲這種“周邊產品”對於影視公司來說,顯然是沒有什麼太大回報,所以儘管大家知道這個行業的利潤率不低,但正經投入的沒幾個;
如今,電影行業的心態正在發生轉變,就像遊戲行業的心態正在發生轉變一樣。
尤其是,敦煌的影視遊戲化模式,相比於此前較普遍的遊戲影視化模式,似乎更容易被影視公司主導。
於是乎,只能看熱鬧的小公司且不說,自覺有能力分一杯羹的影視公司,無不計劃起來——
邁出步子小一點的,只是打算委託遊戲開發商為自己開發熱門影視作品的聯動遊戲;
——與授權開發不同,委託開發,可以說對遊戲的要求,全部由影視公司確定,遊戲開發商只是掙一個代工錢而已。
當然,影視公司少不得還得準備一些遊戲設計人員,以便完善開發要求,同時進行最後的檢查。
至於將來一旦這個遊戲火了,要出後續系列怎麼辦?
火了再說唄!
而邁出步子大一點的,就想一步到位,學習敦煌組建自己專屬的遊戲開發團隊;
至於熟悉影視業的遊戲開發人才哪裡找?
他們也早就想好了——
挖人啊!
不是說敦煌聯合體“無法從外部戰勝了嗎”,那就從內部下手,就從開發《生化危機》遊戲的專案組中挖,如果順利的話,整個團隊一起挖過來那就更好了。
奈何,這一次敦煌和微博科技都早有應對。
……
原本,在遊戲版《生化危機》發售之後,辜錦光習慣性地覺得自己可以摸魚一陣子了。
畢竟,按照他此前在遊戲行業的工作經驗,此時遊戲部門只需要維護已經上市的遊戲,並慢悠悠地準備後續的資料片即可。
當然,表面上,他們的工作還是比較繁忙的——整個部門一起摸魚的要點,在於把工作有效的進行分割,讓部門的每個人都做一點,這樣每個人都有事情做,可每個人的工作量都不飽和。
然而,沒過多久,他就接到了王維的通知。
通知的內容很友好,可辜錦光自己翻譯了一下,實際意思卻是——
“老子知道你們遊戲部門最近比較閒,所以一直在划水;老子也知道外面有人正準備挖你們,所以人心有點浮動;所以,你們現在就給我開新專案《生化危機2》吧!”
沒錯,王維這一次應對挖角的手段就是這麼的簡單粗暴——我讓他們忙得連搭理挖角者的工夫都沒有,看還怎麼被挖角!
對此,辜錦光只想哀嚎:這種時候,他就一點也不想有一個懂遊戲的老闆了!
——儘管王維一直自認為不是很懂遊戲。
他穿越前就不是一個資深遊戲玩家,而且雖然玩過不少遊戲,但對於怎麼製作遊戲,終究是一個外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