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天未亮,梁鐸帶著手下就將早飯做好了,當然是廚子做的,但梁鐸帶著幾乎的所有的雜役都來幫忙了。
朝會有三種,分別是大朝,朔望朝,常朝。
大朝,只在正旦,冬至,皇帝生日那天舉行,其性質是百官向皇帝朝賀,屬於禮節性的,規模較大,在皇極殿內舉行。
這個皇極殿就是百姓口中的金鑾殿,最早叫奉天殿,嘉靖皇帝將它改名為皇極殿,後來的女真將名字改成了太和殿。
朔望朝,每月的初一,十五舉行,其性質如同大朝,也在皇極殿內舉行,只是朝賀,不討論政事。
常朝分早朝和晚朝,早朝處理政事,在京的六品以上的官員和來京辦事的官員都要參加,奏事的資格規定四品以上。晚朝主要是討論軍事事項,有關的官員參加。
為什麼是四品以上才有奏事兒的權力呢?當然是有講究的,因為各單位的主官最低的是四品。
那麼,為什麼還要叫四品以下六品以上的官員也參加呢?主要是考慮到了一些御史的級別問題,這御史在其它朝代隸屬御史臺,明朝改御史臺為督察院。
督察院的最高長官是左都御史,其中,御史中設有監察御史,職責是監察百官,監察御史的級別並不高,但權力不小,不論是國家大事,例如打仗、科舉、教育,還是小事,如王子娶媳婦,公主出閣之類,監察御史都可以建言。
官員住什麼地方的都有,一般情況下,大家要早點起來做準備,然後趕到皇宮參加早朝。
所以,很多的官員是餓著肚子參加早朝的。
當然,早朝散了,大家可以回家吃飯。
明朝最有正經事兒的朝代是開國皇帝朱元璋的時候,大老朱多厲害,沒有人敢扯淡。
但後來就不行了,有的皇帝帶頭不執行制度,朝會有時候開,有時候就不開了,據記載成化二十三年一次失朝的官員就達到了1118人,比如前面所說的萬曆帝三十年不上朝,連大臣的面都不見,有事兒叫太監去各單位將人找來,還開什麼朝會呀?
大老朱規定,在京的勳貴和文武官員都要參加朝會,包括所有的駙馬。
崇禎皇帝朱由檢當皇帝后立志振興大明王朝,別的事兒沒幹好,但朝會制度卻是堅持的僅次於大老朱的,基本上沒有人敢扯淡。
天剛破曉,文武百官就到了午門外。百官入朝由午門進入,午門有五道門,從前面看似乎只有三道門,實際上還有兩道不易被人發現的左,右掖門,其中中間的那道門為御道,只有皇帝能從此出入,御道兩邊的左,右兩闕供當值的將軍,校尉等保衛依仗人員進出,文武兩班官員分別由左,右掖門進入。
午門上的樓名“五鳳樓”,設立鐘鼓,由宦官掌管。
天順年間規定,樓上敲第三通鼓,開二門,官軍旗校先進入擺列還依仗,待鳴鐘之後,列好隊伍的文武官員由左,右掖門進入。
文武官員進入午門之後,先要在金水橋南按照品級站好隊伍,等待鳴鞭,然後按次序過橋,直到奉天門丹陛之前,此時文官在左,武官在右,兩隊相對而立,站在御道兩旁,等待皇帝到來。
皇帝的座位設在奉天殿廊內正中,稱之為金臺,待樂起,皇帝御門安坐,此時再鳴鞭,鴻臚寺唱“入班”,左右兩班走進御道,行一拜三叩頭禮節,之後便進入奏事環節。
其實,只有皇帝是在廊內,百官是站在廣場上的。那麼,颳大風,下大雨的時候怎麼辦?不開了唄。
朱由檢登基後就與百官約定一天也不耽誤朝會,他本人僅有的兩次不上朝是因為病了來不了,時候還作了自我批評。
為了不耽誤朝會的舉行,朱由檢就將朝會移到了室內,選擇在建極殿內召開。
張平學歷史的什麼不知道,他才不餓著肚子去參加早朝呢,所以,告訴梁鐸早上要準備好早飯,不僅他要上朝,還要帶上那二十個弟兄。
當然,那二十人是沒有權利進入午門以內的。
為什麼張平要帶二十個弟兄去參加早朝呢?按照昨天和朱由檢的約定,今天要閱兵找李國禎的麻煩,他那二十個弟兄要隨他給皇上保駕。
難道皇帝那麼多的錦衣衛還差這二十個兵?當然不是,主要是張平想體現出他的忠心,真要是打起來了,他這二十個弟兄肯定要首先保護好他。
到了午門外,張平發現王承恩在午門外,就覺得奇怪,這老王怎麼不跟著皇帝朱由檢呢?老這裡幹嘛?
王承恩看到了張平,趕緊的過來了,“皇上叫咱家在這等督爺。”
“等我幹嘛?”
“嗨!督爺你不知道,上朝是有規定的,咱家給你送牙牌來了。”
朝廷有規定,參加朝會的官員都要有牙牌,牙牌只發給在京官員,用於出入皇城,牙牌管理十分嚴格,丟失或者是損壞牙牌的都要受處罰,外地的官員參加朝會要到有關部門辦理入籍,發放臨時牙牌,沒有牙牌的一律不準進,宮廷門衛只認牌不認人,硬性規定。
“謝了,老王!”
“皇帝說了,你想早點進去,我來帶你。”
“那可不好,我既然是大臣,就應當帶頭執行規定。”
王承恩笑了,“皇上知道督爺會這樣,所以派咱家先來了,皇上要咱家告訴督爺,李建泰回來了,今天要先處理李建泰。”
張平笑了笑,“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