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龍知道他是太監,便答道:“出城。”
小太監驚訝,“爺,出城幹什麼呀?”
王金龍沒有好氣了,這特麼的小太監管的也太寬了,廢話真多,“我特麼的住在城外的馬車店,你說我出城幹什麼?”
這位和皇帝喝了半夜酒的顯貴住在城外的馬車店,誰信呀?馬車店是什麼地方?下人住的地方好不好?幾個小太監一商量,這位爺喝高了,咱們必須跟著,萬一出事兒,咱承擔不起責任。
於是,幾個人便去了宗人府借了一頂小轎,萬一這位爺喝了酒撒酒瘋瞎逛蕩呢?他既然要出城,咱就跟著他,他說去哪裡,咱就跟著去那裡,只要不出事兒就行,等這位酒醒了,自然就沒事兒了。
小太監們心眼挺多。
這京城呀,畢竟是國家的首都,不像王金龍感覺的那樣,還真的很大,內城、外城,加在一起方圓幾十裡呢!
當年,大明開國皇帝朱元璋為了確保老朱家的江山社稷長治久安,想方設法加強皇室本身的力量,他的辦法就是分封諸子為王把守各地,有自己家的人守著睡覺了也放心,朱元璋將自己二十四個兒子和一個從孫封為藩王,分駐北部邊境和全國各戰略要地,想透過封藩兒子們來屏藩皇室。
朱元璋說:“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衛國家,下安生民,今諸子既長,宜各有爵封,分鎮諸國。”
從分封地域來看,這些藩屬地主要有兩類,一是內地戰略要道,二是邊塞要地;受封諸王在自己的封地建立王府,設定官屬,公侯大臣晉見,都得伏而拜謁。
朱元璋的長子朱標病亡,朱元璋決定將皇位傳給長孫朱允炆,老規矩,傳長不傳幼,皇太子沒了,就傳給皇太孫,免的今後諸皇子有想法,臨死還給朱允炆安排了顧命大臣。
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死,朱允炆繼位,是為建文帝,建文帝登基發現叔王們權力太大,有可能危害江山社稷,就與大臣齊泰和黃子澄商量,準備消藩。
消藩無疑是正確的,漢因為七國之亂而弱,晉因八王之亂而亡,但朱允炆的消藩手段過於極端,過於急躁,引起了諸藩王的不滿。
為了撤銷朱棣的燕王,朱允炆不僅在北平周圍及城內部署兵力,又以防邊為名,把朱棣的護衛精兵調出塞外戍守。
前面幾個被削的藩王的下場在那裡擺著,朱棣不甘束手就擒,於建文元年起兵反抗,隨後揮師南下,史稱“靖難之役“。
建文帝起用老將耿炳文統兵北伐,又派李景隆繼續討伐,然,由於建文帝缺乏謀略,致使主力不斷被殲。
朱棣適時出擊,靈活運用策略,經幾次大戰消滅了南軍主力,最後乘勝進軍,於建文四年攻下南京,即帝都應天府。
朱允炆出逃,從此下落不明 。
永樂四年,朱棣為了抵禦北元勢力的侵擾,決定遷都北平,歷時十五年,新的首都按照規劃建成,周長四十五里,起名順天府,永樂十九年正式遷都。
後來,隨著首都人口日益增加,城內住不下了,很多的人住在了城外。
明朝最大的敵人來自北方,主要是北元勢力,其分支瓦剌曾多次入侵,成化十二年,朝廷正式提出在京城外加築外城的設想,有城無郭顯然是不行的。
嘉靖二十九年開始修築前三門外的關廂城,括號備註,主要是三座獨立於城門之外的小城,但由於需要拆毀的店鋪民房甚多,民情洶懼,工程不久即停止,嘉靖三十二年決定利用元大都土城遺址,四面環繞修築京城外郭城。
最初規劃的外城長七十里,東西十七里,南北十八里,設城門十一座、敵臺一百七十六座,西直門外和通惠河設定水閘兩處,其他低窪地帶設定水關八處。
由於工期浩大,國家財力承受不起,在當時的首輔嚴嵩的建議下改為先修築南面,將正陽門外的大片繁華市區包入,得到了嘉靖帝的許可,後因用兵頻繁,再加上紫禁城大火後將財力物力集中於宮殿的重建,因此外城一直沒有再築,直到若干年後才增築外城各城門的甕城,嘉靖初年,還在四郊新建了地壇、日壇、月壇,由此形成的京城佈局此後一直延續了近四百年。
從天空俯視,整個京城像一個凸字,又像兩個緊挨在一起的上小下大的兩個口字。
按照規定,平民進出京城,平時只有走兩個門,一個是西便門,一個是東便門,水路來京的人就近走東便門,陸路來京的人們多走西便門,因此,在京城的西便門外服務業發達起來,有人在城外修建了許多的客棧和馬車店。
王金龍帶著二十個隨從來到京城,他帶的這些兄弟多是土老帽,京城的人自認為生活在天子腳下優越無比,常常欺負外地人,為了防止節外生枝,王金龍便安排大家住進了西便門外的馬車店,而自己徒步進城去找王承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