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策垂頭喪氣帶著一千殘兵,無顏面對袁術,只好退往歷陽(江北一座小城)落腳,同時派人過江,聯絡身為丹陽太守的舅舅吳景和身為丹陽校尉的堂兄孫賁,約他們共擊吳郡,實施“圍魏救趙”之計,趁焦仲卿(呂布)回援吳郡時,于丹徒山下設伏,一舉擊潰這個揚州刺史。
丹徒山臨江壁立,峭崖突兀,地勢險,聳峙大江之濱,山勢奇峻,形似巨龍,自古就有“長江鎖鑰”之美譽,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更是扼守廬江透過長江抵達吳郡的天然關隘。
吳景接到孫策求救,立即與孫賁率軍殺奔吳郡,接應孫策過江,一家人見面後,聚酒暢談,互道人生多艱,不覺喝的酩汀大醉,孫賁之弟孫輔(也是孫策的親堂兄)感念此前焦仲卿收留其族人在丹陽落腳之恩,且不曾因與孫策對戰而逐孫家子弟出江東,更不曾因為孫策屢屢反悔而加害孫策,便在酒席捉了孫策,送給了率軍趕回吳郡的焦仲卿(呂布)。
“圍魏救趙”計劃就此破產。
以這種窩囊的法子被生擒,孫策當然不服,要再與呂布於江東決一雌雄。
呂布哈哈大笑過後,又放了他。
至此,孫策已是五度被捉,五度被放。
孫策臉色難看出了揚州刺史的大營,回到了舅舅吳景的軍營,一進帥帳,就拔出佩劍,憤怒的指著孫輔,“兄弟之間有什麼不愉快大可直言相告,為什麼要吃裡扒外,叫外人笑話呢?”
孫輔慚愧的無言以對。孫策於是欺身要殺孫輔,多虧吳景和孫賁阻攔,這才保住孫輔一命,隨後,吳景削減孫輔的部曲,讓他自回丹陽照顧族人。
孫輔走後,舅甥三人一眼,各自長吁短嘆。
就連吳景和孫賁,在偷襲吳郡失敗後,都有些不好意思繼續與焦仲卿為敵了。
老實說,他們是真被焦仲卿的胸襟給折服了,換一個脾氣不好的刺史,別說五擒五縱了,第一次對敵孫策,就會把他斬於馬下。
——因為孫策就是這麼對待對手的。
可焦仲卿卻沒有因為孫策而遷怒於孫氏,還一次次放走了孫策,任由其與自己為敵。
這足見招攬之誠意啊。
孫策武不如人,文亦不如人,名義上又在揚州刺史的轄區內為官為將,那還和人家爭個什麼勁?人家可是朝廷親封的揚州刺史啊,雖然那個朝廷被把持在李傕郭汜手中,可漢室天下的正統性依舊不容置疑。
這文的武的明的暗的,都鬥不過人家,為什麼不投呢?
當然,想是這麼想,考慮到孫策要強的性格,吳景和孫賁都選擇了沉默。
孫策並不知道舅舅和堂兄是怎麼想的,在擁有了舅舅和堂兄的一萬兵馬後,他覺得自己與焦仲卿還是有一戰之力的。
孫策在丹陽又招募了五千餘士卒,又叫堂兄孫賁去請此前依附於焦仲卿(呂布),卻被收繳了大部分兵馬的笮融,薛禮等人,又約附近嚴白虎等山賊來助戰。
短短十數日,孫策便聚攏出來四五萬兵馬,擦拳磨掌要與呂布大幹一場,
這一日,孫策正在安排大軍進發吳郡與呂布決戰之時,呂布率軍已到大營陣前。孫策大驚,當即領眾將出寨來戰。
雙方在苕溪下游(苕溪位於湖州境內)的太湖南畔大戰一場,不分勝負,各自罷兵回營。
孫策歸營後,信心大增,正待次日再與焦仲卿一決雌雄,是夜,笮融,薛禮二人忽然反水,裡應外合,引焦仲卿(呂布)大軍來攻。
猝不及防之下,孫策大敗,嚴白虎當場陣亡,孫策只得與舅舅吳景、堂兄孫賁,率數千殘軍退往丹陽。
殘軍行至陽羨,忽遇一猛將手持一對兒鐵戟,率軍迎面而來,堵在當道。
孫策大驚,以為是敵軍,當即催馬上前,與來將大戰一場。
越打,孫策越覺得不對勁。
因為來將武力不弱,卻根本沒有要和他拼命的意思,兩人對戰的時候,對方出手都留有三分餘地。
孫策連忙住手,架住一對鐵戟,急相問之,這才知道來者是東萊人太史慈,因青州黃巾肆虐,戰亂不止,故率親族和一千部曲到江東來避難。
沒想到剛到地頭,就被孫策攔住一頓猛攻。
經此一說,二人誤會解開,深覺對方武藝高強,秉性相投,一見如故,旋即把臂對坐於荒郊野外,從晌午交談到日暮,到了夜裡更是同榻而眠,共商“破焦大計”。
是夜,孫策帳內時不時傳來豪爽狂笑聲,令眾將士莫名其妙,不知道孫策為何在慘敗之後,還能笑的如此狂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