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病菌侵入人體,相當於大搖大擺闖入沒有防守村落的強盜。那抗菌藥對付病菌,就是久經考驗、開疆拓土的百戰雄獅,在回程路上,閒得無聊,順手就把一夥看上去賊眉鼠眼的強盜給滅了——在從沒有使用過抗菌藥的世界中,首次使用抗菌藥的效果,簡直有120%的加成。
現在的一個問題是,從哪裡得到抗菌藥?
抗菌藥的製取,說簡單也簡單,說困難也困難。
簡單點,作為常識,現代地球上的每個人都瞭解,最常用的抗生藥便是青黴素。
困難點,青黴素最初是怎麼得到的呢?
從頭說起的話,那就要把時間推到……現代地球上的1928年的夏天七月份。粗心大意的英國科學家弗萊明為了寫一篇有關葡萄球菌的論文,在實驗室中培養大量的金黃色葡萄球菌。
培養過程中,弗萊明培養著就忘記了,連培養皿的蓋子都沒有蓋,便去鄉下度假了。一直到九月份度假歸來,才想起培養的這回事。返回實驗室一看,培養皿角落中竟然長出一塊黴菌,黴菌附近的金黃色葡萄球菌死得乾乾淨淨。
弗萊明也許粗心大意,但敏銳性還是不差的,立刻進行諸多實驗、研究,最終確定,培養皿中生長出的黴菌能夠分泌出特殊的物質,可以殺死多種致病菌。他一邊激動無比的把這種黴菌命名為“青黴菌”、分泌的物質為“青黴素”,一邊寫論文發表。
等到論文在英國的《實驗病理學雜誌》發表,已經是1929年2月13日。
故事就這麼結束了嗎?
顯然沒有,對於青黴素發展來說,只是剛剛開始而已。
誠然,費萊明幸運無比的發現了早就在大自然中存在許久的青黴菌,但怎麼提純卻是個問題,根本無法用於臨床治療。
一直到1938年,英國牛津大學的錢恩、弗洛裡及希特利領導的團隊才成功的把青黴素提煉出來——這已經是青黴素被發現的10年後,論文發表後的9年後。
提取出來,故事依舊還沒有結束,因為最初的青黴菌產出青黴素太少了。
費萊明實驗室利用首株青黴素苗的繁殖,達到的青黴素產量,每毫升只有4單位,甚至更低,連續生產一個月,才能勉強供應一個病人使用。
之後經過諸多努力,美國的研究團隊設計出玉米漿培養液,把青黴素的產量提升了了十倍——每毫升40單位,依舊不是一般人能用的。
再後來,研究員瑪莉·杭特,在美國的伊利諾伊州的皮奧里亞市場,發現一顆發黴的哈密瓜表皮長滿青黴。她用這顆哈密瓜進行多次篩選、培育,最終能青黴素的產量達到每毫升250單位。威斯康辛大學研究人員,有利用紫外光照射菌株,使其產生變異,把產量提升到每毫升2,500單位。
每毫升2500單位!這已經算是一個時代的極限了。
而一個人正常治療需要多少單位的青黴素?
按照地球現代的治療方式,哪怕是普通的感染,一天也需要960萬單位青黴素的注入。
960萬!
9,600,000,對比2,500!
3840倍!
差距多大,完全可以想象。
實際上,直到青黴菌發現好久好久之後,經過數不勝數的菌種改良,讓青黴素的產量提升到了每毫升50000單位,才得以商業化生產、大規模使用。在商業化生產、大規模使用之前,青黴素比黃金更貴,真的不是說笑。
這就是難題了!
李察眯眼。
如果他想要用青黴素治療,哪怕幸運到極致,能瞬間得到自然界的青黴菌菌苗,也得至少一個月後才能試著治療自身。實際一點的話,沒準一年後才能得到足夠數量的青黴素。
屆時,屍體應該涼透了。
嗯,涼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