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察轉身向著一邊走去,巴基目送著李察離開。
等到李察消失在街尾的時候,一個肌肉男走過來,看向巴基,悄聲問道:“巴基大哥,剛才那個人是誰啊,你認識?剛才,我聽兄弟們說,他好像幫我們打倒了一半紅斯克幫的人。”
“那是我的一個朋友。”巴基道。
“朋友?”肌肉男先是微微一愣,接著看了看巴基,露出“原來如此”的表情。
巴基察覺到了,眼睛一瞪,一巴掌就打在肌肉男的頭上。因為身高的優勢,這一巴掌看上去毫無違和感。巴基教訓道道:“是真正的朋友,知道嗎!你、不、要、亂、想!”
“額,明白明白!”肌肉男捂著頭,小聲道,“我懂!我懂!”
巴基:“……”你懂個鬼!
……
夜晚,實驗所。
在後院的主實驗室中,角落裡的床鋪上,潘多拉還在睡著覺。
中間的桌子上,李察則是忙碌著。
桌面上,放著一架精緻的像是顯微鏡的東西,是李察利用白天從亞力士那裡得到的零件組裝起來的。
一般來說,最早意義上的顯微鏡是現代地球上,16世紀末期,由荷蘭人制造出來的。而比較出名的胡克顯微鏡,則是過了大半個世紀,在十七世紀中葉,具體是1665年製作出來的,被胡克用於觀察軟木玻片,第一次發現了細胞的存在。
現在李察組裝出來的顯微鏡,要比胡克顯微鏡先進的多,更類似於近代光學顯微鏡。有著可更換的目鏡、可調節的物鏡、聚光器、反光鏡、載物臺等等。
這一架顯微鏡透過李察刻意改進透鏡效能,極限放大倍數能達到1000多倍,解析度為零點幾毫米級別,逼近極限——無法更高了。
這不是工具精度的問題,而是光學顯微鏡本身應用技術的限制。
之所以叫做光學顯微鏡,是因為它採用光來觀察。因此,解析度極限是由可見光波長決定的,當物體大小與光的波長接近時,會發生光的衍射,無法繼續放大,強行放大也是模糊一片。
而這個極限公式為:σ=0.61λ/NA;
σ為最小分辨距離;λ為人眼可見光線的波長,一般人處於400~760nm之間,有人範圍略大,有人範圍略小,具有一定的個體差異性;
&nerical Aperture,則是物鏡的數值孔徑——顯微鏡的放大,只和物鏡有關,和目鏡沒有關。
它是光學系統中的一個無量綱數,用以衡量系統能夠收集光的角度範圍,受折射率影響。當用折射率高的物質作介質時,比如把物鏡浸入香柏油裡面,NA值可大於1,那麼顯微鏡的解析度σ能達到0.61*400nm/1.2≈200nm=0.20mm。
而在空氣中,NA值減小,解析度則是要大於0.20mm。
當然,大部分情況下,不需要這麼追求極限解析度,在空氣中使用就足夠了。
此時李察手持著內壁刻有魔紋的漂流瓶,把一個長柄藥匙伸進去,把裡面的培育的一些真菌移出來,處理一番,放到顯微鏡中,就在空氣裡觀察。
轉動顯微鏡的旋鈕,調整好焦距,李察單眼看著,喃喃出聲:“果然已經產生了異變,是融合了新增物的現象麼。”
看了半響,李察抬起頭,若有所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