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瞻基的行動並沒有止步於此,他清楚地知道,想要穩固自己的地位,僅靠一份偽造的遺詔是遠遠不夠的。
於是在回軍北京的途中,他開始積極聯絡軍中的武將,尤其是那些手握重兵但卻並不偏向朱高煦的實權人物。
此時鎮遠侯顧成已經病逝,英國公張輔、北京留守行後軍都督府左都督魏國公徐輝祖、右都督歷城侯盛庸等人,在朱瞻基的遊說下,逐漸被其說服,同意站在他這一邊。
而有了這些武將的支援,再加上本來就是朱高熾班底的北京文官領袖郭資的幫助,朱瞻基信心大增,他迅速控制了北京,為接下來的奪權行動做好了準備。
——————
朱棣駕崩的這一天,遠在千里之外的南京國子監裡,姜星火正看著天空。
此時,他的周圍,有朱高煦,有徐景昌和姜萱,有卓敬,有曹端,有解縉,有胡季犛等父子三人王斌、曹松和慧空等人也護衛在周圍,而王允繩、範惟興、鄭漢卿、何書良以及包括各國留學生在內的許許多多的國子監教師和監生,他們都圍在這裡,見證著這個歷史性的時刻。
整個南直隸的天空中,還飄著霍飛和丁小洪率領的飛鷹衛的熱氣球。
不,這樣說並不準確,準確的說,是整個大明的所有關鍵接點上,都飄著總數多達數百隻的熱氣球。
科學的推廣,使得物理學中萬有引力的存在,已經被人們透過全國開展無數次巡迴演示的扭秤實驗所認知。
而已經開始成為常態的環球航行,更是讓人們認識到,這個世界確實是一個球體,從大明出發由東向西,繞一圈還是會回到大明。
而這就使得理學的很多理論基礎被徹底破壞,並且是不可逆的破壞。
因此,理學經過了二十多年的反抗,最終還是徹底失去了在大明思想界中的主導地位,而心學和實學,以及跟實學配套的科學,則逐漸成為了顯學。
可理學衛道士們還堅守著最後一塊高地,那就是“理一分殊”。
作為理學的宇宙觀,“理一分殊”堅信所有事物的道理都來自於天理,而萬事萬物也因此各有自己基於天理所賦予的道理。
而之所以要測日全食,是因為日全食的形成原理是當月球距離地球較近,且位於地球和太陽之間的升交點或降交點附近時,月球會完全遮住太陽的全部表面,使太陽變成一個黑色的圓盤,只留下一個金色的光環。
這種情況下,只有在月球的本影(即最暗的陰影)範圍內的人才能看到日全食,本影範圍通常很小,只有幾百公里寬,而且移動速度很快,所以日全食持續的時間很短,一般只有幾分鐘。
而“永樂測月”,就是要在這短短几分鐘的時間內,實現對月球本影在地球陰影區的長度測算,從而推測出月球的直徑,繼而用數學方法證明質量大的太陽是地球和金木水火土等天體的中心,來證偽“理一分殊”這一理學宇宙觀。
為了測量地表日食陰影區長度,姜星火重現了當年元朝郭守敬“四海測驗”的壯舉。
郭守敬當年主持的“四海測驗”,在元朝各地設立了27個觀測站,東起朝鮮半島,西至川滇和河西走廊,北到漠北,其測量內容之多,地域之廣,精度之高,參加人員之眾,在世界天文史上都是空前的。
而姜星火這次“永樂測月”,規模更大!
姜星火在西起哈密,東至日本,北及漠北,南至爪哇的龐大區域內,建立了延綿數萬裡的4331個觀測點和306個觀測站。
以這些觀測點和觀測站為基準,在某一段陰影所照的首尾四個觀測站的兩兩區間內,用人力馬力船力及時尋索,就能測量出該段陰影的具體位置和長度,繼而透過資料匯總,再以郭守敬的“弧矢割圓術”,將地球球面上的弧段投射出來,就能算出月球本影在地球陰影區的長度。
有了月球本影在地球陰影區的長度這個準確資料,就能等比例測算出月球直徑,就能透過地、日、月關係來測算出太陽的直徑和麵積!
如此一來,“理一分殊”便會徹底瓦解,新的宇宙觀也會被徹底確立!
“卓公,來了!”姜星火拍了拍卓敬的袖子。
所有人都帶上了用繩子捆起來的頭戴式深色玻璃眼鏡,日全食的時候,太陽的紫外線和紅外線還在不斷地照射到地球,如果直接用肉眼看,非常容易損傷眼睛,而在這個時候,連天文望遠鏡都最好不要用,戴著眼鏡看天文望遠鏡還是會損傷眼睛.這也是姜星火建立這麼多觀測點和觀測站的原因所在。
天空,出現了異象。
原本明亮的太陽,突然被一個巨大的黑影慢慢吞噬,天空變得越來越昏暗。
南京的百姓們紛紛停下手中的勞作,抬頭望向天空,這裡的人們並沒有太過驚慌,而且因為《明報》上早已宣傳,還是有很多人遵循了《明報》的建議,沒有直接用肉眼去觀看日食。
姜星火他們看到太陽的邊緣逐漸被黑影侵蝕,形成一個彎曲的弧形,隨著時間的推移,黑影不斷擴大,太陽的光芒也越來越微弱,整個天空彷彿被一塊巨大的黑布籠罩,讓人感到壓抑和不安。
草原上剛剛逃回老巢的阿魯臺和他的部下們同樣感到驚慌,牧民們開始驚恐地尖叫起來,他們認為這是天神發怒的徵兆,預示著災難的降臨,有的人則跪在地上祈禱,希望神靈能夠保佑他們平安度過這次危機,還有一些人們聚在一起議論紛紛,猜測著這異象的原因和後果。
這個世界的所有角落,所有人都停下了手頭的工作。
正在江南紡織廠的唐音帶著趙海川等人維持著紡織廠的秩序,防止女工過於恐慌;正在龍虎山大上清宮內打坐的張宇初聽到清風女冠的驚呼,豁然睜開了惺忪的睡眼;正在雲南教書的郇旃,看著天象忿忿不平地嘀咕了幾句怪話;正在安南王宮裡的陳天平,推開身邊的嬪妃赤著腳跑了出去;正在交趾布政使司聚餐的李至剛、黃信、裴文麗等人,則不約而同地停下了筷子;正在海上飄蕩跑商的各國商人們,李增枝、吳傳甲、江舸、劉富春、王貞慶、肥富.此時也都在甲板上看著這難得一見的異象。
隨著日全食的深入,天空變得越來越黑暗,彷彿夜幕降臨。
南京城內,原本喧囂的街道也變得鴉雀無聲,只有偶爾傳來幾聲驚恐的呼喊聲。
而在整個大明,依舊有很多百姓的臉上寫滿了恐懼和不安,他們不知道這異象何時會結束,也不知道自己該怎麼辦。
但更多的人,尤其是依舊堅持著理學觀點的讀書人,則透過購買來的深色眼鏡死死地盯著日全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