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竟,剛才道衍只說了聖王的絕對權威,但還是那句老話,水能載舟亦能覆舟,若是隻是聖王擁有單方面的絕對權威,怎麼想,怎麼都不太合理吧。
這就體現了,朱棣已經對“聖王”之說徹底心動了。
道衍意味深長地笑了笑。
之所以提出“聖王”之說,道衍的目的,當然不僅僅是為了幫助朱棣鞏固和加強皇權。
道衍的第一個目的,是為日心說和萬有引力從儒家經典裡,找到可以自洽的邏輯。
第二個目的,則是利用日心說和萬有引力能證明天人感應理論是錯誤的,繼而透過打擊天人感應理論,來推翻程朱理學。
第三個目的,才是順道幫失去了天人感應的皇權找一個新的外衣。
嗯,“聖王”之說,就是道衍找到的“皇帝的新衣”。
面對朱棣的問題,道衍解釋道。
“《荀子·強國篇》曾言:禮義則修,分義則明,舉錯則時,愛利則形。如是,百姓貴之如帝,高之如天,親之如父母,畏之如神明。故賞不用而民勸,罰不用而威行,夫是之謂道德之威。”
“《荀子·富國篇》亦曾言:治萬變,材萬物,養萬民,兼制天下者,為莫若仁人之善也夫。故其知慮足以治之,其仁厚足以安之,其德音足以化之,得之則治,失之則亂。百姓誠賴其知也,故相率而為之勞苦以務佚之,以養其知也.故仁人在上,為之出死斷亡而愉者,無它故焉。”
朱棣聞言,神情微微一凜。
他曾想過聖王究竟是會如何至高無上,然而卻未曾想過,或者說未敢想過,在荀子的理論裡,聖王只需要“治萬變,材萬物,養萬民”,便可以讓百姓把聖王當成高貴的帝王、當成至高的天道、親切如父母、敬畏如神明。
甚至說,聖王可以讓百姓“相率而為之勞苦以務佚之”“為之出死斷亡而愉者”。
也就是說,百姓會主動以艱苦的勞役來報答聖王的仁德,甚至於樂於為之赴死!
毫無疑問的是,這其中顯然體現了某些法家的思想。
內聖外王,內法外儒,概莫如是。
但隨即,一個巨大的疑問就從朱棣的心頭升起。
——荀子在儒家的地位,為什麼這麼低?以至於朱棣幾乎沒有聽過荀子的這些理論。
“熾兒,現在孔廟是如何配享從祀的?”
儒學,作為華夏曆史上最強大的思想流派,可謂是影響深遠,尤其是經西漢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儒學便成為了歷代封建王朝唯一認同的官方學說,到了如今的大明,已然是延及上千年。
因其對維護封建統治有極強的作用,儒學深得歷代君王推崇,許多帝王都曾特意為儒家聖賢君子們設立文廟以進行奉祀,而孔廟,更是在全國遍地開花。
只要是有讀書人的地方,就一定有孔廟。
因此,從孔廟的配享從祀裡,就能斷定出儒家歷代大儒宗師們的身後地位。
這是最直觀的判斷。
所以朱棣才會這麼問自己的好大兒。
畢竟朱棣之前從來都沒有特意留意過荀子在儒家裡的地位,而且朱棣好歹是皇帝,即便是沒常識,也不能直接問荀子排到第幾位吧?因此,朱棣就用了委婉的方法。
伱把孔廟裡配享從祀的都給朕念一遍,朕就知道荀子排在什麼地位了,而且還不丟臉。
朱高熾連忙解釋道:“孔廟主祀自然是大賢至聖先師孔子,配享從祀則有三個等級,最高的‘四配’,其次是‘十二哲’,最後是東西兩廡從祀的‘先賢先儒’。四配十二哲人物都在大成殿,在孔子的兩側,越靠近孔子的越尊貴。”
“所謂‘四配’,便是孔子東側的顏子、子思,西側的曾子、孟子。”
這個排位,是有大講究的。
東側打頭的顏子,便是顏回,這個不用說了,孔子最心愛的弟子。
西側打頭的曾子,曾參,同樣是孔子的弟子,則被認為是得孔子心傳的衣缽傳人,依據是《論語》裡,孔子與曾子關於忠恕之道的對話具有某種心傳的色彩,以及一些記載中的關於孔子傳《孝經》於曾子,曾子又著《大學》.當然了,其實曾子在孔門文化傳承中的歷史地位更主要的是對思孟學派的開創有先導之功。
兩位孔子親傳弟子在東西兩側打頭,這是按照輩分來的。
而東側第二位的子思,則不僅是孔子的親嫡孫,還受教於曾參。
更重要的是,子思還是孟子的道統傳承老師,便是說孔子的儒家思想學說由曾參傳子思,子思的門人再傳孟子,後人把子思、孟子並稱為思孟學派,因而子思上承曾參,下啟孟子,在孔孟道統的傳承中有重要地位。
西側第二位的孟子,是四配聖人裡輩分最低的,但卻獲得了“亞聖”的稱號,便是因為孟子振臂高呼,捍衛儒家的旗幟,完整而全面地繼承了孔子思想。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