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這還是根據第二、第三次工業革命後的統計資料估算出來的保守結果,事實是,大門推開之後,誰也不知道門後的沃土到底有多麼廣闊。
所以,在這種情況下,絕對,絕對不會有人試圖發起毀滅性的戰爭。
技術是一把鑰匙,也是一個囚籠。
一個把戰爭規模限制在人類可以承受範圍之內的囚籠。
而美國在軍事上的退讓,也正說明了這一點——事實上,他們所正在做的,歸根結底也不是退讓。
而是試圖轉變原有的戰爭模式,將整個軍工聯合體的核武地基,逐漸替代成“超大規模、超高技術水平常規戰爭”的地基。
那麼,在這種情況下,未來的戰爭應該怎麼打呢?
很有可能,是另一種形式的大炮鉅艦。
也就是說,空中平臺,重新具有了它獨一無二的意義。
至於資源的問題?它已經如同黑暗的陰影,被人造太陽的第一道光線驅散了。
當然,僅僅憑藉這個理由,空中平臺專案還無法做到“非此不可”的程度,但隨著航天需求的爆炸性增長,建造超大型航空航天器的需求被擺上了檯面。
沒有比空中平臺更好的選擇了,沒有比它能在極短時間之內驗證所有技術、嘗試所有路徑的專案了。
想要造星艦?
可以!但首先你得造出過那麼大體積、且還能飛的東西來。
想要建太空電梯?
可以!但材料的突破總是需要有一個旗艦專案去引領的。
想要發展超越傳統的發動機?
可以!電磁推進、或者反重力,都是可以研究的方向,跟空中平臺完全不衝突.
於是,這個專案的基調便在這樣的環境下悄然發生了改變。
它不再是一個單純的“軍事裝備”專案了。
——
當然,從一開始算起,它也不是單純的軍備專案,不過現在,它的綜合屬性變得更加濃重,所承擔的責任也更加沉重了。
所有部門都參與了進來,資源傾斜雖然不算太多,但也足夠有力。
而這也讓專案的進展速度猛然加快,哪怕陳念沒有特別去關注,也會時不時收到與它相關的訊息。
不過這一次,情況有點不一樣。
因為發訊息給陳唸的,是目前空中平臺專案的專案總監,林永明。
沒錯,就是曾經的中航一集團董事長,林永明。
他跟陳念可沒有失去聯絡,只不過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兩人的主要負責專案都正好卡上了時間差,所以專案上的直接溝通少了許多而已。
但實際上,幾乎所有與航空有關的技術突破、技術應用,背後都少不了林永明的影子。
這一次,他親自給陳念發了這條資訊,所展露出來的“自信”,是前所未有的。
新進展?
什麼樣的進展對陳念來說算新呢?
一個普通的結構最佳化、一個普通的發動機設計、一個普通的材料,可算不上什麼新進展。
陳念來了興趣,他沒有立刻回覆,而是先轉向陳果,開口問道:
“南天門專案有什麼新動作嗎?”
陳果頓了一頓,思索片刻後才回答道:
“你要說沒有,那還是很多的。但非要說有,也真沒什麼值得你關注的——夠不上伱這裡的‘新動作’的標準。”
“怎麼了,林永明給你發訊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