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是設計的降溫速率過大、降溫曲線過於陡峭,存在過度反應、效率超標的風險。
其次,升溫過程又被設計得過於保守,按照計算模擬的結果來看,雖然能夠勉強達到金屬氫燃料的轉化臨界點,但放到系統整體上來看,又有可能造成燃料供應不足而影響工作推力。
因為這個方案,陳念可以說是毫不客氣地把李炳忠和羅文兩人懟了一頓,畢竟這是他們全權負責的領域。
而李炳忠在老老實實地聽完了陳唸的教訓之後,終於也還是忍不住委屈起來,當場就說出了自己的顧慮。
跟陳念所追求地效率和安全性平衡不一樣,他的出發點,是“安全大於效率”的。
畢竟在他看來,長征9本身就具有充足的設計餘量,按照LITV發動機的效能引數,它的運力不僅僅是充足,甚至是“超標的”。
在這種情況下,與其去追求“最高階別”的調教,還不如保守一點,優先保證發動機穩定性。
這話有道理嗎?
按照正常邏輯來講、尤其是對一項新技術來說,它還是有道理的。
但在陳念這裡就不一樣了,他比任何人都清楚LITV發動機應該怎樣去設計,也清楚在什麼樣的引數下,它絕對能達到既安全可靠,又具有超高效率的水平。
所以,在李炳忠看來,陳唸的整體訴求,都是過於激進的
總之,這純粹是個資訊差的問題,互相想要說服對方,都沒那麼容易。
不過好在,陳念還有星火作為背書,在絕對的技術權威面前,李炳忠最終還是接受了陳唸的意見,答應重新調整溫控模組的演算法。
看著他離開的背影,陳念不由得有些好笑。
他怎麼也沒想到,自己有一天也會成為類似“學閥”的存在。
——
不過好像自己一直都是?
哪怕是最開始,F119發動機的製造過程中,其實就已經有這樣的問題了.
總之,結果會證明一切的。
他合上了手裡的報告,一邊用手揉著太陽穴,一邊在腦子裡過著最新的進展。
也就在這時,辦公室的門突然被推開,隨後,陳果走了進來。
“在休息呢?”
陳果開口問道。
陳念睜開眼睛,回答道:
“沒有,剛把李炳忠送走。”
“真的,這些搞應用的多少都是有點犟的,我跟他說半天他也不接受,最後還是把星火抬出來壓他.”
聽到他的話,陳果哈哈一笑,開口說道:
“那是你想得太簡單了,單從技術上來說,你的思路當然沒有問題。”
“但是人家是在行政工作上摸爬滾打過的,心裡下意識地就會去考慮所謂的‘zz風險’問題。”
“萬一失敗了呢?萬一出了問題呢?誰來擔責?”
“你得理解他們.畢竟,他們都是從最窮的年代裡走過來的,對於‘試錯’的接受程度,不可能比得上新生代。”
“說個最簡單的例子,郭琦那天還跟我說來著,現在實驗室裡的小年輕用起材料來是一點都不手軟,馬沸爐恨不得一天都不停地燒,管他有用沒用先燒一爐子再說。”
“哪像他們那個時候,實驗室多用點電,都得心疼好一陣子”
“那思路不得變嘛算了,不聊這個。”
陳念無奈地擺擺手,繼續說道:
“嫦娥三號的準備工作基本上都已經完成了,發射也就是這一兩週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