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西工大。
陳念坐在書桌前,運用他此前設計好的“工作管理員”,開始審視自己當前手頭的任務進展。
在陳果奔走在各個部門之間,用“利誘”的方式將天獅號專案納入星火小組旗下的同時,陳念也一直沒閒著。
他首先是跟馬偉明進行了深度的溝通,確定了目前船舶綜電系統中的幾個重點問題,同時梳理出了如果要將“天獅號”改建成“天鯨號”,在電力方面所需要做出的調整。
不出他所料,猶豫天鯨號的用電方式不算太過於複雜,所以,涉及到的核心技術也不算太多。
哪怕僅以馬偉明現在的研究成果,也基本能夠覆蓋掉所有模組了。
剩下確實沒有辦法在短期內解決的,就是之前他已經想到過的直流母線技術、有源前端變頻技術。
這兩項技術所涉及到的裝置解析需求都不高,陳念思索了片刻後,便做出瞭解析的決定。
僅僅需要花費1.2個源點,便可以完成這兩項技術的解析。
相比他目前8.6的源點積累,可以說是不值一提。
緊接著,在考慮到深藍16的專案進度之後,陳念把剩餘的源點分成了三部分。
其中,5點源點是儲備源點,不會去動用,主要用來應對各種突發情況,以便能在特殊事件發生、己方對某一項特定技術具有重大需求的時候用來破局。
另外的2.4個點,1.2個點,他打算投入到天鯨號的升級上。
主要用在泥泵,定位系統,船舶穩定系統上。
這三個技術的延展性都極高,甚至船舶穩定系統在後續還可以用於海上平臺的搭建,繼續突破的話,建設跨海大橋也能用上。
而另外的1.2個點,他則是又分成了兩份。
一份打算點開航母甲板埋弧焊技術,一份去點高鐵的複合制動系統技術。
這兩者分別對應了深藍16專案、高鐵專案當前進度中的關鍵節點,可以說是以四兩撥千斤的動作,最大程度地推動專案的進展。
計劃梳理完畢,陳念沒有猶豫,立刻著手開始解析。
這是他第一次同一時間對多種不同種類的技術進行解析,在正式開始之前,他甚至還有些猶豫。
會不會,這麼多、跨度這麼大的知識混在一起,自己的大腦承受不住?
有沒有可能,短時間內的過量知識輸入,反而會引起混亂?
這確實是現實的風險,不過,藉著這個機會,陳念倒是也有一種特殊的想法:
他想檢驗一下,自己這近兩年的時間裡,到底成長到了什麼程度。
按道理來說,人的思維邏輯能力、人腦的靈敏度是可以透過長時間的訓練來提高的,而持續不斷的高強度學習,不應該沒有任何效果。
事實上,在前幾次的解析中,他已經能感受到了自己的變化。
原本一次解析所引發的“知識灌注”就能讓他頭疼欲裂,但最近的幾次解析下來,他感覺自己的承受能力和理解速度,都在不斷地加快。
也許,系統的作用遠不止“知識灌注”那麼簡單。
在灌注的過程中,那些資訊就好像是武俠裡的內力撐大經脈一樣撐大了自己的神經通徑,讓自己的基礎屬性也有了提高呢?
陳念深吸了一口氣,開始了第一項技術的解析。
直流母線技術及相關裝置。
沒有任何難度,陳念只感覺到一股溫和的資訊流匯入了大腦,隨後,在短短几分鐘的時間內,他便已經快速地把這些資訊全部理解、融匯。
緊接著,是有緣前端變頻技術。
同樣沒有引起任何不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