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31FN引進專案正式終止,其影響迅速擴充套件到了各個領域。
已經基本定型的殲十被退回到機體設計環節,目的是為了適應國產的WS10A發動機。
北航材料所的工作強度幾乎翻了一倍,目的是為了探索新型鎳鐵合金、鈦鋁合金的標準工業化製備流程。
601所、606所、成飛、沈飛全部進入了全負荷運作的狀態,他們要麼是要依靠新專案研發新的戰鬥機,要麼是要盡全力把僅有的26臺AL31FN裝上殲十,讓這些殲十在最短的時間內發揮出戰鬥力。
在所有人心裡、哪怕是最樂觀的研究員心裡,他們都覺得,也許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共和國的天空,都將不得不由這26架三代機來拱衛......
......
然而,當所有人都因為這個決定而倍感擔憂時,只有一個人是完全樂觀、甚至歡呼雀躍的。
那就是陳念。
AL31FN的事情,終於落下帷幕了!
自己一手推動的這件事情雖然看上去有些激進,但那只是在不能預知未來的情況下才顯得激進罷了。
最多再有一年,哪怕不借助任何來自自己的“技術援助”,WS10A都能成功透過考核下線,到時候,這臺使用了跨音速設計、空心葉片設計、三維氣動設計的發動機,將足以彌補AL31FN的空缺。
難道我們連一年都撐不過去嗎?
那是絕對不可能的!
這一年的陣痛,能夠將預期收益放大數倍,直接一步到位地強化我們的空軍力量。
這麼對比起來,短期的困難算什麼呢?
更何況,現在還有了自己的外掛......
F22的機體設計圖已經全部輸出完畢,601所的專家們已經開始行動起來,風洞資料在兩天前就出了,各個部門也已經被調動,在“集中力量辦大事”的方針下,最多隻需要三個月的時間,第一架“飛機殼”就能造出來。
並且,在這個過程中,還會有大量的技術被反哺到其他專案中,從而推動其他專案的進展。
總體來說,這個選擇絕對是穩賺不賠。
唯一需要擔心的,就是發動機的進度能不能趕上機體的結構的進度了。
他之前已經完成了對F119發動機的解析,並且也已經想好了一套相對有說服力的“上交方法”。
那就是,一點一點地丟擲技術,卡著專案的進展,在專案組攻克完一個難點之後,再緊接著丟擲下一個思路。
既然自己是“創意顧問”,那肯定就要發揮創意顧問的作用嘛!
這崗位的優勢不就是可以肆無忌憚地提出自己的想法嘛!
想到這裡,陳念拿起了電話。
他沒有打給陳果,而是直接找到了雷剛。
原因很簡單,他接下來要說的事情,跟機體設計就沒有太大的關係了。
那是有關F119發動機的資訊。
電話才響了兩聲就立刻被接起,那頭的雷剛聲音顯得有些亢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