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從來沒有發生過的情況。
事實上,在這個時代,在大部分企業、事業單位,所謂的“開會討論”,其實都不過是一個上傳下達的形式。
也許在過程中會有討論,但結果肯定是早就透過氣的、確定好的。
下層的執行者如果沒有足夠的權力和地位、不能在會議開始之前把自己的意見傳達上去,那也就意味著,他們在討論之前,就已經失去了討論的權利。
但這次.......好像有點不一樣?
慢慢的,竊竊私語的聲音開始響起,雷剛也並不制止。
這是一次全新的嘗試,也是在陳念建議下的嘗試。
他想要看看,如果真的把決策權下放到基層研究人員,最終的結果會不會跟他所想的一樣。
足足等了五分鐘,才有第一個人舉手發言,雷剛驚訝地發現,那是平時在601所內幾乎可以說完全沒有存在感的一個工程師,名叫趙穗。
“趙穗,你來說。”
雷剛點了他的名,趙穗立刻站起來,甚至緊張到連手都有點發抖。
“各位領導、各位,各位同事好,今天很榮幸能有這個機會,能表達我的看法。”
“關於這個專案,我認為它首先是正確的,具有遠見的,也是上級關心、領導關切.......”
“別說廢話!”
雷剛立刻打斷了他,趙穗尷尬地笑了笑,繼續說道:
“那我就直接切入正題了.......我的看法是,我們不應該僅僅滿足於一次風洞實驗,甚至也不能僅僅滿足於機體的結構驗證。”
“如果要做,我們就真正做一架全新的飛機。”
“基於這個目標,我認為,我們這個專案前期的重點工作首先應該是基於風洞資料結果的內部結構推演和設計。”
“其次,就要著眼於最困難的問題,也就是動力系統匹配的問題。”
“眾所周知,我們在航空事業上面臨的最大的問題仍然是心臟的問題,如果發動機不解決,那無論多好的機體設計、多優秀的結構強度,都沒辦法真正發揮出一架戰鬥機應有的實力。”
“所以,我覺得,我們應該拓展專案的維度,把它真正變成一個造飛機的專案。”
“而不是像現在這樣,表面上是造飛機,實際上還是用我們的成果來給其他專案輸血!”
這話一說出口,會場內的眾人全部面面相覷。
當然不是因為趙穗說錯了,而是因為........他太敢說了。
二十二號專案從一開始就不是一個真正造飛機的專案,這是在場很多人共同的想法。
吹風洞、拿資料、做結構最佳化、甚至製造新材料.......然後呢?
然後,就是永無止境的技術驗證了。
甚至有可能驗證十年二十年,都不會有一架真正的飛機起飛。
這是一個悲哀的現實,但也是絕大多數人都意難平的現實。
一個搞航空的,誰願意永遠在幕後,誰不想自己手裡,能有一架真正衝上雲霄的飛機?
但問題是,真的有那麼容易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