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 言商(4)
新的稅收商稅是這樣收的:
商隊進城,先讓幹事檢查商隊,將貨物的數量登記上,馬匹騾子需要交一文錢治安稅。收上來的治安稅,徐清用來請幾個拾糞老頭,打掃完街上的糞球,他對滿街黃白之物的景象實在是深惡痛絕。
登記完了貨物之後,發一個小牌子,而且這牌子不能丟,沒有這個不準出城。丟了也還可以補辦,只不過要交上賬簿核對。
商隊可以選擇是否進行實名註冊,如果實名註冊了,那以後進城只需要將貨物賬簿交上來,不再檢查了。而且擁有一塊永久性的出城令牌,優先進城出城。如此一來,就可以節省出許多時間,先機即商機,不耽誤買賣。還可以讓持此令牌的商人,倍有面子。
買賣的時候,會有巡街的維持市場秩序,相當於城管。也會有一隊幹事巡街,負責檢查價格,以便等會兒出城的時候收稅。
進城走南門,出城走東門,南門登記的賬單,半個時辰內發到東門。
等到出城之時,再檢查一次貨物,少了的就算賣出去的。再和幹事們統計到的價格一合計,算出應該繳納的稅額。
可是,要是商人不進城呢?不進城,我在外面完成交易,你憑什麼收我稅?
上有政策,下有對策,下有偏法,上亦有邪門。對付企圖在城外交易以逃避繳稅的商人,前人就有許多辦法,何況徐清?
出城之時,徐清再發一塊令牌,持此令牌,滄州境內暢通無阻,一文錢不再收。若是沒有此令牌,那就得檢查檢查,順便再補交一次稅款了……
對於單純想過路的,也至少需要在各縣打好文牒。
若是還有人想投機,繞過關口城郭,翻山越嶺,徐清也有辦法。商隊一般來說比較龐大,不易隱藏,兩支商隊想要完成交易想要隱藏,更是難上加難,只要被徐清的城外巡街發現了,立即以聚眾鬧事捉起來!
要是有人在賬簿上動手腳怎麼辦?
敢欺瞞官府,簡直罪惡滔天!下獄,沒收全部財產,並處罰金……
徐清如此雄心勃勃要建立新的商稅制度,不單單為了給自己創收,還為了用這一個小小的支點,撬動整個華夏的歷史走向。
農業,也許讓人安安分分,醇厚朴實,卻難以抬起頭來看世界。唯有商業,才能讓人迸發出冒險精神,探索欲.望。如果歷史上一定要有一次殘酷的殖民運動,那就讓被殖民的土地,全部在華夏之外吧!
另外還有,凡是加入滄州商會的,都減免一半的稅收。減免的一半,也不會回到商人手裡,而是繳納入了商會。
這一筆錢,算是保障金,若是哪家商隊在外.遇到了天災人禍,損失慘重,就可以動用這一筆錢接濟一二,讓人過得體面。其次,這一筆錢還可以給商人們提供一些額外的服務,如免費馬草什麼的。
反正這一筆錢也是該交的稅,交給誰不是交,還能從中得到不少小甜頭,何樂而不為?
為了活絡商業,對於那種出售餘產的小農,徐清選擇免稅。一則能夠收聚民心,二來也能讓農夫們生產的“原料”價格降低。
同樣的,加入商會的商隊,也有他們應該遵循的義務,比如所有商品的價格都只能根據商會的規矩來定云云。這些事情,徐清不用操心,自有黃詩梅去主持。
因崗而設人,徐清招五十干事百人巡街,都是有計劃了。
幹事的分配,進城十人,出城十人,街上統計十人,海興黃驊南皮三縣各五人,還有五人隨時替補。
海興黃驊南皮三縣暫時還不會按照新的稅收制度來收稅,駐紮五個幹事,也不過是初步將商稅和其他稅區分開來。
百人巡街,進城十人,出城十人,城內三十,城外三十,還有二十應急。
若是放在以前,收的商稅還不夠養活這百五十人呢。即便是如今,按照徐清統計的理想稅收,也才堪堪夠這才五十人的用度。
眼光要放長遠啊!
第一天新稅收制度實行,徐清站在城門樓子上觀看。進城的時候,稍有阻滯,但商人們也沒說多話,不過是登記檢查而已,以前盜匪猖獗的時候,也要檢查的。以前檢查的時候,總要被人揩油。而這一次不一樣,商人們主動送上東西,那檢查的人卻道:
“不要,我們是有紀律的……”
城門上的徐清數了一上午,確定不會再有商隊的時候,止住了傻笑。除去那些附近村莊來兜售農產品的“個體戶”,剩下有騾子有車的商隊,大大小小竟然有二十餘隊!徐清完全想不到他的免稅政策會讓這麼多商人齊聚滄州。
一支小商隊差不多是由五六個商人湊在一起的,正所謂一年不開張,開張吃半年,唐朝行商的也差不多是如此打算。一次遠行,不算路上人吃馬嚼,純利潤總要五六兩。也就是說,徐清一天,靠著收稅,也差不多會有五六十兩到上百兩銀子的進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