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秘到底還是入宮了。
大明帝國的內閣制度,雖然有著封建社會的侷限性,但放眼整個歷史,也是創舉,內閣制度限制了帝皇獨裁,算是封建社會里比較開明,甚至有些“民主”的制度。
以往的朝代,帝皇都是乾綱獨斷,然而大明內閣卻有著封駁聖旨的權柄,為的就是防止皇帝將整個帝國帶上歧途。
這是朱家的王朝,但同樣也是老百姓的大明,東宮太子也不是朱家的家世,而是大明朝的國事,否則也就不會有長達十五年的國本之爭。
因為李秘對朱常洛的扶持,國本之爭終於是塵埃落定,但同時也是因為李秘的離開,朱常洵又得到了機會。
李秘是捕快出身,但他從不卑微,雖然他做了不少事,武功比文治要多,但文官們卻並不討厭他。
因為如果沒有李秘,國本之爭就不會消停,沒有李秘,礦稅就不會裁撤,沒有李秘,如今的內閣仍舊還是朱庚這麼個庸碌無為的人,在苦苦支撐。
所以文官們並不討厭李秘,而武將們就更不用說,李秘與李成梁一併回京,許多人反倒去結交李秘。
一來是因為李成梁已經老了,要退了,而李秘卻是冉冉熊熊,如日中天。
另一方面更是因為,李秘在戰場上的表現,早已折服了軍方的大佬們,便是李如松,對李秘也已經沒有了以往的那種戲謔。
位置決定眼光,眼光決定格局,李秘如今身居高位,考慮的事情就更加長遠。
所以他決定跟朱翊鈞攤開來說一說這個問題,否則任由朱常洵這般鬧下去,辛辛苦苦扭轉過來的格局,就要遭到再一次破壞了。
如今四方安定,混亂的源頭就在內部,就在朱常洵的身上,一天不解決這個問題,大明朝就談不上安穩!
為了這份長治久安,李秘不惜讓自己變成了官場上人人生畏的瘋狗御史,又豈能對此事視而不見?
今日的天氣很是不錯,暖陽高照,朱翊鈞在田義的陪同下,坐在御花園的藤椅上曬太陽。
他的精神很是不錯,偶爾與田義談論正在御花園裡整治花田的宮女,甚至有宮女路過之時,他還會召過來,捏著宮女的下巴,仔細看著那充滿青春的面龐和身段,評論幾句,而後打賞這些宮女。
整個內宮也彌散著一股融融樂樂的氛圍,彷彿皇帝的身子好了,天氣都好了起來一般。
“臣李秘,拜見皇帝陛下。”
朱翊鈞扭頭看了看李秘,而後朝田義道:“賜座。”
田義微微一愕,但還是讓內侍取來一個錦墩兒,放在了朱翊鈞的下首處。
李秘卻沒有坐下,只是拱手立在一旁。
朱翊鈞搖頭笑了笑道:“如果我沒記錯,打從你第一次進宮到現在,你從來都只是稱呼我為皇帝陛下,我說的可對?”
李秘想了想,也確實如此,他從未稱呼朱翊鈞為皇上,萬歲爺等等,他每次都是中規中矩地稱呼他為皇帝陛下。
對於大明朝的官員而言,這個稱呼顯得太過復古,也只有聖旨或者其他正式公文上,才會出現這個稱呼。
然而李秘卻一直堅持了下來,這就是他的君臣之道。
因為叫皇上或者萬歲爺,都多了一份親近,而少了一份禮節,臣子和君王本就不該有私人情誼,因為這會讓事情變得複雜且麻煩。
“此乃為人臣子的禮,短缺不得……”李秘如是答道,然而朱翊鈞卻不滿意,朝李秘道。
“我可是記得清楚,第一次宣召你的時候,你可是耍了心眼,如何都不樂意跪拜我,你真當我沒見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