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說厄瑪奴耳主動請纓要調查,但李秘也不可能當個甩手掌櫃,宋知微是個老手,很快便吩咐下去,讓人四處封鎖和檢查,一切也都按部就班,只是收效甚微罷了。
索長生等人很快就回來,裡裡外外搜檢了一番,但也確實沒甚麼進展,李秘倒也有些謹慎起來。
誠如厄瑪奴耳所言,此人必定是老手,早晨雖然雪已經停了,但夜裡是小雪天氣,足跡甚麼的都已經被掩蓋,蛛絲馬跡都沒能留下。
想要尋找突破口,也只能侷限於房間裡頭的作案現場。
但李秘並沒有著急著進入這個狀態,而是讓自己安靜了下來,好好思考兇手的作案動機,以及挑選受害者的原因。
毛秋池是理問,與兇手到底有沒有仇怨牽扯,還需要去調查,若只是隨機作案,毛秋池又有甚麼特點,引來了兇手的關注,這些都要弄清楚。
先把這兩點搞清楚,調查起來也就有了方向。
李秘也問過厄瑪奴耳的想法,不過這邪教頭子卻只是說,一切憑直覺,李秘當場就想撕了他。
不過厄瑪奴耳所言也並非沒有道理,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方式,厄瑪奴耳如果像李秘這樣循序漸進,有條有理地去調查,只怕也是抓瞎。
他的優勢便在於,他了解兇手的心理,所以說憑藉直覺也沒甚麼錯。
只是李秘不能幹等著厄瑪奴耳撞運氣,更不能憑著厄瑪奴耳的直覺就論斷這個案子。
自己到底還是要尋找線索和證據,若厄瑪奴耳真的抓住了兇手,還要靠著他李秘的證據,才能夠將兇手繩之於法。
那麼兇手的作案動機到底是甚麼?為何又挑選了毛秋池呢?
想要搞清楚這個問題,李秘便只能進行背景調查。
說實話,在此之前,李秘對毛秋池確實不甚瞭解,這個頂頭上司雖然一開始就對李秘保護著警惕和提防的姿態,但從接觸過程來看,他是個比較稱職的理問官,循規蹈矩,也沒太多出挑的地方。
雖然只是七品官,但理問所的職責還是比較重要的,又是南直隸的衙門,分量也不算太輕。
毛秋池是進士出身,自然要來虎丘詩會沾光,而李秘調查所得,毛秋池與人和善,也並未發生過任何齟齬,典型的打醬油路人角色,既不出彩,也不出醜,只是單純來湊熱鬧而已。
毛秋池本身沒甚麼奇特之處,在虎丘詩會上的表現也是平凡到不行,又沒接觸過甚麼奇怪的人,難免讓李秘覺得,這毛秋池該是運氣不好,才讓兇手給隨機挑上了的。
李秘對連環殺人狂也有過研究,尤其是案例分析之時,對歷史上那些連環殺人案件,是如何都不會放過的。
通常來說,連環殺人狂的作案目標,一般會選擇女性或者兒童,因為婦幼比較弱勢,能增強他們的成功率。
二來,女人和小孩會讓那些心理變態者感到更加的興奮,而且女人,尤其是處子和孩童,會讓這些變態覺得乾淨一些。
以男人為目標也不是沒有,但大多因為憎恨,或者說兇手的作案模式已經成熟,不再是練手,對自己的能力有著充分的信心。
從目前的調查來看,毛秋池符合激情作案的特徵,也就是兇手只是隨機挑選的目標,毛秋池只不過是倒血黴罷了。
至於作案動機,激情作案的動機通常都是兇手的一時衝動,也沒有太多深層次的緣由。
如此一來,李秘認為最為關鍵的兩個問題,反倒成為了兩個最沒用的資訊。
當然了,也不是一點價值都沒有,因為透過這兩點資訊,李秘已經可以側寫出這個兇手的一些特徵來。
兇手應該是個性情沉穩,技藝精湛,作案模式成熟,但情緒卻極度不穩定的連環殺手。
在諸多案例之中,這種情況也並不少見。
但凡連環殺手,心理或多或少都是有障礙的,很多都帶有反社會人格的傾向和問題。
這類人在作案之後會獲得心理滿足,他們會不斷磨練自己的殺人技術,一開始或許會漏洞百出,很是拙略,但殺人越多,技術就越好,漸漸形成擁有自己風格特色的殺人模式。
但隨著自己的成長,他們的心理障礙會越來越嚴重,殺人頻率也越來越高,殺人模式會不斷升級,手法也會越來越殘忍,但留下的痕跡卻會越來越少,反偵查能力越來越強,危險性自然也就越來越大!
這也給李秘的調查帶來了極大的難度,他在房間裡搜檢了一番,竟然沒有得到一些些有價值的線索!
如此一來,調查範圍只能再多縮減,從案發現場,縮減到了被害人屍體的調查上頭來。
宋知微帶來的仵作見得這屍首,整個臉都發白了,如此鮮活卻又如此殘忍的現場,對那些仵作也是個考驗。
他們做了檢查,填寫了屍格,就準備將屍首斂回去,但李秘卻讓他們暫時停了下來。
李秘對屍檢不算太在行,但在古代卻算是非常先進的,所以他決定自己再檢驗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