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人正是何三。
他在眾目睽睽之下走到圜丘壇旁邊,指了指上方說:“我是來給蘇進送材料的。”
他跟守在壇下的協會工作人員說了一句話,拎著箱子走了上去。
此時,蘇進正好拼完最後一幅帛書,一抬頭,正好看見何三,頓時笑了起來:“來得正好!”
何三也笑:“幸不辱命。”
他把箱子遞給蘇進,轉過身,目光掃向臺下,正對上呂家人的目光。
呂家人驚疑不定,看看他,又看看蘇進手裡的箱子,似乎想說什麼,但此時此刻,真沒他們說話的份兒。
何三哂然一笑,走下圜丘壇,站到談修之身邊,同樣抱著手臂看了起來,卻並沒有離開。
呂家人在後面死死地盯著他,視線像是帶了刺一樣,但何三彷彿毫無所覺,自如地說談修之說著話。
上方,蘇進接過何三遞過來的箱子,開啟,一疊疊淡黃色的絹帛被取了出來。
帛書修復的第三步,配料染紙。
這是古籍修復相當關鍵的一步。當前的帛書缺損腐蝕得非常嚴重,要讓它恢復原樣,必須要在缺損的部分補充一些紙樣。這種紙,通常要跟原書的紙質相仿甚至相同。
帛書的紙張當然就是絹帛,何三從一早就受蘇進所託,培育特定的蠶種,織造相仿的絹帛。在驚龍會之前,何三終於試製成功,還批次生產出了這樣的一批,恰好供應上了。
就像蘇進要求的一樣,這些織帛仿造的是漢代織造的樣式,全部使用的單股絲,看上去極為纖薄。
然而新絲跟舊絲是不一樣的,直接織補上去的話看上去會非常明顯,所以要對它進行做舊染色。
這一個步驟蘇進當然同樣毫無問題,沒過多久,一層層絹帛就被染上了淡淡的褐色,看上去黯淡樸拙,古意十足。
接下來,蘇進開始用這些新絲對帛書進行修補。
之前整塊書磚以及全部的帛卷被揭開,一共變成了三百多片碎片。
這些碎片有的連線在一起,有的則零零碎碎,難以成形。
蘇進在前一個步驟裡已經把它們全部整理了出來,拼成了大致的形狀,現在,他將用這些新絲補充在缺損的部分,把帛書連線在一起。
可能是受了張萬生的影響,他第一個修補的,就是那個畫滿了彩色人形的帛畫。
這幅帛書整理出來之後,一共有四十多張帛片。現在已經全部被烘乾,擺在了蘇進的面前。
蘇進的手在旁邊的盒子裡撥弄了一下,取出了一根針。
下方的修復師齊齊一怔,張萬生和嶽九段對視一眼,同時一揚眉,眼中的興味更濃了。
古籍的紙張配補,通常用的是粘連法。也就是把新紙用膠水或者漿糊粘在缺損的位置,將其收拾平整。
但蘇進現在拿起來的不是排刷漿糊什麼的,而是一根針,這代表什麼?
這代表他使用的不是粘連法,而是縫合法!
帛書的底質是絹帛而不是紙張,這使它介於紡織品和古籍之間。要修復它,當然可以使用古籍常用的粘連法,但同樣也可以用修復紡織品的方式,來進行“織補”。
當然,優秀的織補技術能讓成品看上去毫無修復的痕跡,更加美觀。然而,這帛書只用單股紡成,每根蠶絲之間連線得非常單薄,這織補的難度可就太大了……
事實證明,蘇進這個年輕人彷彿無所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