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公平起見,盒子上只有考號,並沒有考生的名字。
對應名字的那份名單,已經被總考官封存起來,全部驗卷統分完畢之後才會解開。
定段考試是文物協會的大事,協會辦理得非常認真。
盒子被分為十二類,每類裡面放置的物品都不一樣。這就杜絕了相互之間偷窺作弊的可能。
類別的標記會顯示在盒子的LOGO下方,考官一眼就能看出來。
黃臉修復師拿起最上面的一個盒子,念道:“卯類。”他看了一眼旁邊的答案單,拿出盒子裡的信箋,一樣樣唸了出聲。
“乓錘、鋼鏨、研缽……”
他滿意地點頭,“不錯,都填對了,字也寫對了。”他又往回看了一遍,發現的確沒問題,筆點硃砂,一個“三十三”的字樣寫上了信箋的左上角,被另一個工作人員立刻捧走了。
他是覺得年輕修復師應該平心靜氣多磨練一陣子,但也不會刻意去打壓別人。再說了,大部分報定段考試的,都是後面有背景的,這樣封名考試,隨便亂來,沒準兒還會誤傷到自家人呢。
考官們安靜下來,一個接一個地批點下去。
這項考試是三項裡最簡單的一個,全對的人還是很多的。不過考官們也很嚴格,筆跡不清的無分,錯漏筆劃的無分,同音異形的無分,當然徹底弄錯的,那更是不可能有分了。
“咦!”突然間,考官裡發出一聲驚呼,旁邊幾個修復師一直轉頭,“怎麼,有什麼不對嗎?”
“這手館閣體,寫得當真不錯啊。”
書畫是文物裡的一大門類,書畫修復當然也是。在這裡的低段修復師們,倒有三分之一的學過或者專精書畫修復。而從事這一行,免不了對書法要有一些研究。
於是,聽見這聲讚歎之後,不少考官都站了起來,走到這人身邊,湊過去看。
這一看,他們也驚訝了。
“這館閣體相當有火候啊。”
館閣體相當於古代的印刷體,一筆一畫如同印刷而成,非常工整。在古代,它就是考場通用字型,以“烏黑、方正、光沼、等大”為特點。
明代的時候它叫“臺閣體”,清代才改成“館閣體”。
它是楷書的一種,由“歐體”、“趙體”演變而來,要求規範、美觀、整潔、大方,並不強調個性。所以大部分時候,它在易於閱讀的同時,也免不了千篇一律的毛病。
但即使是在這樣一種字型裡,也不是沒有大家之作。
明永樂時,翰林院侍講學士沈度,就寫得一手好館閣體。他的風格秀潤華美、正雅圓融,於端正中隱含自己獨有的個性,算得上是一時大家。他深受明成祖朱棣賞識,片紙千金,館閣體自此開始被模仿學習,成為流行。
現在出現在他們面前的這張信箋,上面的一排排小字端正清晰,充分保留了館閣體原有的特點。同時,它又秀逸灑脫,圓融自如。
看字觀人,這筆字絕不會讓人覺得書寫者死板無趣,只會感受到這人強大的控制力。他的內心豐盈而強大,卻把所有的一切控制在限度之內,絕不超出。
“火候的確不錯……”修復師考官們安靜下來,圍觀了一陣之後,不得不承認。
黃臉修復師皺眉:“這真的是新人寫的?”
旁邊一直跟他搭腔的那個三段呵呵笑了兩聲:“這也難說得很。新人,怎麼樣才叫新人?年紀輕的?一直沒有考過的?”
黃臉修復師展顏笑了起來:“說得也是。”
他們身邊,其他修復師面面相覷。
能寫出這種字的人,會一直考不過?這也太自欺欺人了吧?
不過,如果是真正的年輕人,這手字又顯得太老道了吧?
不明白,真是不明白!
修復師們回到座位上,繼續批改。
一千五百多份考卷,雖然很簡單,批改起來也是有點累人的,而這,還只是一個開始而已。
很快,第二項考試的卷子又被送上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