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個碗明顯是同套的,形狀大小、燒製方法都是一樣的,只有碗壁上的水果換成了佛手、柿子、壽桃。
這碗在他那個世界,叫清乾隆粉彩三果紋墩式碗,工匠在上完白釉之後,先剔出三種果實的輪廓,再在輪廓裡填充高溫銅紅釉。燒成之後,紅寶石一樣的三果紋在白釉的襯托下鮮豔醒目,稱為“寶燒”。
這一對碗比蘇進以前見過的官窯瓷器更出色,它們的碗壁薄得像紙一樣,在光線的照耀下如玉生輝,美得驚人。
這樣的碗,在他以前的世界,單隻估價大概是80萬到100萬之間,兩隻成套價格更高,絕不會低於200萬。
而在現在這個世界,文物古董的價格還要高出至少三倍……也就是說,這兩隻碗,至少能賣到600萬!
這一對碗儲存得非常好,品相很高,至少在八品以上。但是同時也能看出來,兩個碗都有明顯的使用痕跡,石榴那個甚至今天還用過……
他有點不可思議地問道:“你們真的在拿它吃飯?”
紀老太太幽默地道:“飯碗飯碗,不用來吃飯,難道用來上香?”
蘇進轉身問道:“紀奶奶,您知道這是什麼嗎?”
紀老太太氣定神閒地笑著:“乾隆的也好,現在的也好,飯碗被做出來,始終都是用來吃飯的。”
原來她知道……
蘇進凝視著這兩個碗看了半天,感嘆道:“您說得對,飯碗被做出來,就是應該用來吃飯的。”
紀老太太像個小女孩一樣,高興地笑了起來。笑了一會兒,她感嘆道:“好幾十年了,你還是第一個認出來的。”
蘇進搖了搖頭:“大部分人看到你們這麼用,都會以為是假貨吧。”
他又欣賞了一會兒,把瓷碗放回了原位。紀老太太走過去,拿起繪著佛手的那個,輕輕撫摸了一下。她的睫毛微微顫抖了一下,像是懷念著什麼一樣。
這個碗已經很久沒人用過了,應該是自從她丈夫死後……
蘇進沒有打擾她,而是靜悄悄地離開了。
出門的時候,蘇進抬頭看了一眼,又在門縫後面發現了那個老人。他警惕而冷漠地跟蘇進對視,蘇進微笑著點頭致意,轉身離開,直到徹底離開這裡,背上視線的刺疼感才徹底消失。
這是紀老太太對門的鄰居?他這眼神究竟是什麼意思?
咦,對了!
蘇進突然停步回頭。
這老人家裡所在的位置……南鑼鼓巷七號院?
蘇進盯著那邊看了好一會兒,才回過身,繼續往前走。
這個南鑼鼓巷跟他記憶中的那個完全不同。
南鑼鼓巷是從元都時代就留下來的老/衚衕,以前名叫羅鍋巷,從乾隆時期開始改叫了現在這個名字。
它曾經是國家定下來的3A級景區,之後受不了遊客太多,主動取消了。
這條衚衕及周邊區域在元朝時候就是中心區域,明清時代更是達官貴人的聚居地,衚衕裡有四合院,也有大宅門,基本上都是古建築,帶著濃濃的文化氣息。
在他以前的世界,這算是一條半步行街,也是民俗文化和酒吧的聚集地,非常繁華,長年堵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