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臣們對李景隆突兀的站出來,表態要去山東曲阜辦案感到很震驚。
因為現在軍中是那批跟隨朱棣多年的邊軍將領們說話分量足,就是之前的開國勳貴們主要的話語權也是集中在沒怎麼經歷過戰事的徐輝祖手裡。
誰又能想起來他李景隆呢?
可萬萬沒想到,李景隆居然會在今天的朝會上,給他們這麼大一個驚喜。
同時,文臣們對朱能、平安的指責也變得越來越多了,李景隆還不是天子的心腹大臣,都願意出面攬下此活。
可你們兩個可是跟著天子作戰過的,那可是天子提拔出來的人,居然敢違抗皇命,百般推脫?
平安和朱能也是有口難辯,只能打碎了牙齒往肚裡咽,他們能說些什麼呢?
更為尷尬的是,這次好像真的要惹惱皇帝了,未來的爵位恐怕是沒得想了。
不管如今洛陽城中的人們怎麼想,現在大家的目光都聚集在了山東曲阜,聚焦在了主動請旨的李景隆身上。
他帶著三千精兵,到底能不能把這件事做好?
好在等了半個月,訊息就傳過來了。
李景隆已經驅散了圍在曲阜的百姓,鎖拿了北方孔氏的各家主事人,並且救出來了趙惠等一干錦衣衛的人員。
事情其實已經算成功解決了。
只是接下來該如何處理呢?
朝廷之中再次陷入了僵局,朱棣設定不久的內閣,成了此次事件中的急先鋒,畢竟他們身居要位,有時能比六部尚書們更早得到山東的訊息。
這一次他們聯袂來到宮中,求見朱棣,想為北方孔氏的這些人開脫。
“陛下,從此事就可以看出來,孔家在百姓中是極有號召力的,更不用說士林中了,若是陛下下了狠手,恐萬民不安啊!”
翰林侍讀胡廣著急的開口道。
朱棣沒有說話,反而看向其他人問道。
“你們覺得呢?”
“嗯,臣也是這麼想的。”楊士奇開口道,“不管怎麼說他們終究是孔聖後裔。”
“是呀,還望陛下慎重。”
內閣的意見出乎意料的一致,朱棣只是靜靜的不說話,看著眼前的這幾名年輕人。
這都是他精挑細選出來的人才,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年輕、精明強幹,卻如此眾口一詞的為孔氏開脫。
這是真的把他當傻子來看了,居然試圖影響他的決策,實在讓朱棣有些失望了。
“你們說的有一定的道理,孔家確實很有影響力,但正是因為如此,才要從重處理,為改革祭旗!”
“先聖也曾說過,鄉愿,德之賊也!這話你們都很熟悉吧?如今的孔家那倒不是山東一帶最大的鄉愿,最大的德賊嗎?”
“那些包圍了錦衣衛的人,難道不是北方孔氏原來的奴僕,是和他們有一定關聯的鄉勇,是他們用來對抗朝廷法度的利器?
就這樣還是先帝在的時候,對北方孔氏處置過一遍了,若是沒有處置過,現在又會是什麼樣子呢?你們能告訴朕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