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下,市面上的《國富論》是真的被一掃而空了,商人們可是比讀書人們有錢多了。
就連高句麗國的使者,也扭扭捏捏的來到書坊,表示想要買何秋的這套書,可惜找不到了已經。
朱棣很是開心的把何秋請到宮裡,滿臉笑容的說道。
“朕還真的沒想到,你這書這麼晦澀,買的人都有這麼多。”
何秋也沒有自得,只是老老實實的說道。
“臣也不過是恰逢其時,更何況,書中舉了很多例項,恐怕也是因為這些,才讓大家有耐性看下去的吧。”
“另外,市面上關於才子佳人的、微言大義的書很多,可真正涉及到經世致用的學問的書太少了,這也是我大明的一個缺點了。”
“臣覺得,接下來的時間裡,陛下可以命令讀書人們多寫一些偏實用的書,比如怎麼修建水利,怎麼規劃道路等等,這些才是真正有利於民生的東西!”
何秋的話,朱棣是聽進去了的,只是有些遺憾的說道。
“這事說起來容易,辦起來可就不簡單嘍!比如你說的,寫修建水利,誰來寫呢?工部的?還是下面的工匠?”
何秋撓了撓頭,他也知道這事指望那些老派的官吏,恐怕很難。
不過何秋還是開口勸慰道。
“陛下,咱們可以這樣,每有一個人寫出一本新書,裡面有開創性的東西,發前人之未有,就可以保護他的著作權,給他獎勵。
朝中的京官們,可是有不少都很窮的,他們應該還是需要這樣一筆財富的。”
朱棣摸了摸下顎的鬍子,琢磨了一會點頭道。
“你這話說的確實有點道理,朕之前也聽人說過,有些京官連衣服都是修修補補,俸祿不夠用啊!”
其實朱棣很清楚,大明發的俸祿並非真的不夠用,只是京官在天子腳下,房價、物價都很高,而他們來往人情又比地方官多。
特別是朝中的翰林等清貴官,他們更是窮的掉渣。
可要是讓朱棣再一次提高官員俸祿,又很不甘心,如今的大明已經有了將近十萬的吏員,這些人也是需要大明朝廷發放俸祿的。
要沒有這些人,大明的皇權就沒法深入鄉間。
要是隻加官員俸祿,不提吏員俸祿,恐怕會鬧出來大亂子。
所以,何秋提出來的這個法子,也確實是個解決問題的辦法,讓官員們寫書,實用的工具書,小說都行。
如今的小說市場,這麼火熱,一些窮酸秀才們都能掙到錢,何況是中過進士的官員們呢?
朱棣對這點信心滿滿,只能說他真的不懂寫作的難處。
何秋見狀又說道。
“但是這也有個前提,朝廷用於稽核書籍的官員,一定要清正,不然恐怕還是會出亂子,而且規矩要立好,該執行的時候,一定就不能放鬆。”
這也是何秋有感而發,後世天朝的電影稽核制度為什麼一直捱罵,按理說每個國家都是有自己的稽核制度的。
像後世海灣的波斯國,對電影審查的標準比天朝還高,但也沒見他們國內有這麼大意見。
其實就是因為波斯國的審查是透明的,有多少標準,該怎麼執行都是非常明白的,從業人員都知道。
可反觀天朝的呢?
這種東西就像是一張擦屁股紙一樣,標準莫名其妙,可能同樣題材的作品,一個人的就過了,另一個人的就過不了。
更有稽核的‘專家’濫用權力的問題,若是大明的這個制度變成這樣,那也不是件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