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此次派出巡鹽的是原順天府巡撫劉宗周。
一年下來,劉宗周勤勤懇懇,積累了大量的硝石,特別是能根據崇禎的要求,製備出乾燥細膩的高質量火藥,大大提高了前線明軍的火器攻擊能力。
此外,劉宗周本身性格剛正,不畏豪強,也是崇禎決定啟用他巡鹽的重要原因。
之前。武清伯幫閒毆國子監學生。劉宗周對其用刑後枷於武清門外,在京師也是聲名大躁。
要知道,武清伯出自萬曆皇帝的母家,到了崇禎朝也依然是權勢極大的外戚。
劉宗周區區一個府尹,就敢落武清伯的威風,那麼面對揚州鹽商,更不可能會畏懼分毫。
要知道,此時明朝鹽政最大的弊端是鹽引淤積,也就是皇室賞賜的鹽引過多,遠遠超過了鹽產地的兌付能力,導致原本用做軍餉、軍需使用的鹽引成為了一張廢紙。
甚至此時為禍甚烈的
而能夠拿到鹽引,還能從鹽場兌付到食鹽的鹽商,靠的便是其身後的勢力背景。
崇禎交給劉宗周的第一個任務,就是先背刺這些原本能夠靠身後勢力拿鹽的鹽商。
以遼事告急為由,終止今年兩淮鹽場對其他一切鹽引的撥付!
由劉宗周作為巡鹽的欽差封閉鹽場,量入為出,完全控制每一粒鹽的運出。
此令一出,天下譁然。
首先便是崇禎身邊的皇親國戚,皇后周氏之父嘉定伯、曾祖母李太后家裡的武清伯等等眾人,天天找藉口來宮裡哭鬧,旁敲側擊,只希望皇上收回成命。
還有如同襄城伯李守琦這類有兵權的勳貴,也對皇上這招叫苦不迭。
他們身份敏感,但也有法子同皇親國戚一般將自己的不滿傳到宮內,以至於崇禎的耳邊。
其次便是兩淮乃至南直隸的官員,連連叫苦,直說財政入不敷出,盜匪四起。
如果沒有鹽政貼補,那這日子可真是沒法過了。
最後則是那些退休在野的官員和大太監。他們雖然遠離京師,但是門生弟子都還在崇禎身邊。
甚至連崇禎最信任的王承恩,都要紅著臉為別人說情,懇請皇上緩行此策。
崇禎在讓劉宗周推行此法前,就已經料到會面臨巨大的阻力。
因此在各界的不滿到達高潮,隱約有合流迫使崇禎放棄整頓鹽政之時,讓劉宗周頒佈了第二條聖旨。
那就是將各大豪門勳貴所持有的鹽引,產權轉移至天津的長蘆鹽場和山東的萊州灣鹽場。
對於一些情況特殊的勳貴,例如襄城伯李守琦,崇禎則是特事特辦,允許其一次性提取完手頭的鹽引,但以後也不允許再染指兩淮鹽場出產的食鹽。
表面上看,這些人獲得的食鹽總量仍然同以前一樣,但實際上,他們的利益還是大大受損。
食鹽這種商品,無論怎麼金貴,本質上還是大宗商品,需要大量運輸才能獲取鉅額利潤。
像長蘆鹽場,產量其實並不低,但是運不出去,周邊又沒有巨大的消費市場,這導致其鹽引的價格遠低於兩淮鹽場。
儘管如此,一些離崇禎關係比較遠的皇親國戚,退休官僚,到了這一步,還是選擇見好就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