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光啟三年四月,李儇宣佈退位,讓帝位於皇太弟壽王李傑。
隨後,壽王李傑登基,改名李曄,年號‘乾寧’,寓意乾坤安寧,當年即為乾寧元年。
李曄登基後,頒佈的第一道聖旨,尊李儇為太上皇。
隨後,李曄大封群臣。
隨即頒佈聖旨,撤銷鳳翔、涇原、鄜延三鎮,組建關內道,治鳳翔。以簫遘為節度使,李易為布政使,張鐇為觀察使,徐世仁為行軍司馬,孔緯之弟孔纁(鹹通十三年癸巳科狀元及第)為學政。
撤銷東川,組建四川道,以孫燁為節度使;楊翰舟擔任山南西道節度使。
拆分錦衣衛,把錦衣衛的宿衛功能剝離,組建左右監門衛,以林克為左監門衛大將軍,趙雄為右監門衛大將軍。
同時頒佈聖旨,討繳秦宗權。
以朱溫為蔡州北面行營都統,負責指揮宣武、義成、魏博、天平、泰寧諸鎮;以侍中鄭從讜為蔡州南面行營都統,負責指揮左天策軍、左龍武軍、右神策軍、荊南軍。
。。。。。。
這些命令都在幾天內先後頒佈,等傳到各地起碼也是數天後,汴州的朱溫接到這些命令時,已經是四月中旬。
“乾寧?乾坤安寧?這位新陛下倒是志向不小。”
看到從長安傳來的訊息,朱溫頗為驚訝,心裡隱隱有些不安。
鳳翔諸鎮被撤,提醒了朱溫,這位新陛下很有可能要削藩。除非朱溫願意放棄手中的權勢,否則他的宣武軍也是被削的目標。
敬翔知道自家節帥擔心什麼,連忙勸道,“郡王,朝廷即便是要削藩,現在也不敢削到宣武軍身上,朝廷需要郡王平定秦宗權的造反。而且天下強藩和其之多,以目前朝廷的實力,想要削藩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從安史之亂後,大唐十餘位帝王都在削藩,可最終也沒能解決藩鎮問題,就算是當今陛下有心削藩,也不一定能成功。
當務之急,郡王應該好好利用這蔡州北面行營都統的職務,利用義成、泰寧等藩鎮的軍隊,擊敗秦宗權,壯大己身實力。
到時候,即便是朝廷要削藩,郡王也不用太過擔心。”
朱溫大笑道,“先生說的是,朱某人也不是沒造過反。當初朱某人能跟著黃巢攻打長安,若是後面朝廷削藩削到朱某頭上,大不了朱某反了就是。”
聽到朱溫把造反一詞隨時掛在嘴上,敬翔嘴角抽抽,他心裡甚至一度有些遲疑。自己所學無非就是報效朝廷,可現在卻輔佐一對朝廷毫無絲毫敬意的朱溫,也不知道是對是錯。
不過想到自己幾次科舉不中,對於世家把持科舉,寒門子弟毫無機會,他心裡就有些怨恨。而現在朝廷的主要大臣,無論是簫遘、孫燁、鄭凝績、李英旭都是出自世家,這樣的朝廷,自己就算是效忠,也沒什麼好前途,
反觀朱溫,禮賢下士,對自己禮遇有加。自己的才華和抱負,在這裡可以得到盡情地發揮,何必去朝廷坐冷炕頭。
想到這裡,他心裡便堅定了要輔佐朱溫的想法。雖然朱溫節氣有失,不過所做所為,都可以看出其實做大事的人。
“郡王說的是,擊敗秦宗權,接收秦宗權的地盤,到郡王就能佔據富饒的中原之地。
到時候,郡王只需要挑撥朝廷和河東李克用的矛盾,讓雙方打起來,這樣兩個大敵不要郡王動手,便會兩敗俱傷。而郡王在一旁坐收漁翁之利,這樣大業可期!”敬翔認真道。
“不錯!先生果真大才,就讓那小皇帝去折騰吧,我倒要看看這天下,還能讓他怎麼折騰多少次。”說到最後,朱溫不禁冷笑道。
不過朱溫很快就高興不起來了,因為秦宗權再次率領五十萬大軍前來攻打汴州。
五十萬大軍?要真有五十萬大軍,秦宗權也不會被屢次敗於只有不到十萬大軍的朱溫手上。
這只是號稱,其真正只有三十幾萬軍隊。
而這三十幾萬軍隊中,近半是流民或者強徵的男丁,所以面對只有不到十萬大軍的朱溫,也不時打敗仗。
若是不考慮這些,加上山南東道趙德諲的十幾萬軍隊,擁有五十萬大軍的秦宗權的確是此時大唐境內最大勢力,連李曄超控的朝廷都不如其。
而且秦宗權還稱帝了,依然用的齊的國號。
雖然朝廷削藩的意圖愈發明顯,不過此時藩鎮之間矛盾很大,無法聯合起來反抗朝廷。就像朱溫,目前也只能先把當前大敵秦宗權擊敗,只有這樣,他才有資格去對抗朝廷。
秦宗權攻打朱溫跟李曄沒關係,兩人不打個一兩年,也分不出勝負;至於李克用這邊,也在舔傷口,同時把目光放在了昭義軍和雲州;至於鄭從讜領軍攻打趙德諲一事,還在集結軍隊和準備糧草,正式出征還得半個月才行。
外面暫時沒有大事,李曄就把視線放在了內部,尤其是科舉。
雖然都說科舉起源於隋朝,形成於唐朝,嚴格來說,科舉起源於唐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