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孟臣點點頭,回首看看偌大的場面,也悄聲道:“這次跟以前不一樣,有點緊張。這片子一放,肯定爭議巨大。”
“沒爭議哪來的熱度?這本來就是部商業大片,罵罵咧咧的權當助長人氣。”
又等了沒多久,1點半。
全場燈光暗下,銀幕亮起,《英雄》亮相。
前兩部電影,許非都做了大改動,這部沒有。因為前兩部是敘事的,這部是玩形式的。
三段式結構:無名講一個故事,秦王講一個故事,無名再講一個故事。這種結構比較常見,《羅生門》《羅拉快跑》都用過。
包括《金剛川》,這片子就略略略了。
許非如果想大改,只能完全推翻,等於重新拍一部電影。他不想費勁,便在細節上查缺補漏。
比如前文講過的臺詞,什麼“一夜之情”啊,把這些東西捋順。
還有配樂,請的是譚盾。這點遭到批評,《英雄》的配樂跟《臥虎藏龍》太像了,大同小異。
許非索性找了趙季平來配樂。
再有yishi形態的問題,最後由秦王嘴裡吐出“不殺即和平”,難免令人發笑。
秦始皇在群眾的認知中,是一個暴君形象,焚書坑儒巴拉巴拉……這點有爭議,不做討論,只是說電影。
電影裡的秦王幾乎變成聖人了,極其違反認知習慣,所以看著彆扭。而由於人物的單薄,又撐不起他們的政治主張……
許非乾脆把人物設定成了不同立場,同時具有代表這種立場的觀點:
殘劍,雖是趙國人,但從小浪跡江湖,周遊列國,沒有家國概念。
他刺殺秦王,只是想幫飛雪,後來不殺秦王,是自己產生了一種理念,覺得對方可以帶來大一統,結束亂世。
把他趙國人這個身份淡化,邏輯上就比較通了。
那飛雪為什麼一心刺秦?因為她是趙國大將軍的女兒,有家國概念。
無名也抹去了趙國身份,亂世孤兒,不知父母是誰,不知家屬哪國,被一秦國人撫養。此人被強徵入伍,死了。
無名刺秦,報的是私仇。
而秦王呢,毫不掩飾自己就是要創立一個前所未有的王朝,且還要擴張,打下一個大大的疆土!
長空打醬油……
簡單講,如果秦始皇高呼“和平”,畫風肯定不對。
但秦始皇高呼“寡人就是要大一統”,畫風就對了。
從籌備的時候,許非就吩咐做兩個版本,一個國內版,一個海外特供版。國內版喊的是後面那句話。
秦王下令緝拿殘劍、飛雪、長空三大高手。
幹掉長空,可上前二十步與王對飲;幹掉殘劍飛雪任何一人,可再上前十步。
“三年無話?為何?”
“皆因飛雪曾與長空有染,使殘劍耿耿於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