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生看哭了,一把一把的抹眼淚。
情難自禁,只想跟小夥伴痛痛快快的發洩一番,可對著父母只能無言。因為這劇,竟讓很多孩子期盼上學。
第二日,教室裡炸開了鍋。
“那螢火蟲太好看了,我都叫出來了!”
“我也是我也是,一生一代一雙人,哇,這是哪裡的話?”
“我知道,這是納蘭性德的詞。”
“他們倆好配哦,一定要在一起啊!”
大多數孩子都在討論,因為你不看,就參與不進去,木有小夥伴玩耍。
孤獨,可憐。
當然也有逆反心理的,我就不看,就不看!
“我買到貼紙了!”
一個女生忽然跑進來,一幫人圍過去。卻是《穿越時空的愛戀》的貼紙,一個個小人兒畫像。
“門口小賣部新進的,還有海報呢,一塊錢一張!”
“啊,我放學去買。”
“我也去我也去!”
90年代末的電視劇,受眾發生了很大變化。
80後的小孩長大了,有了自我觀影意識,他們區別於以前看《渴望》的那幫人,接受的全是流行文化——後來看《流星花園》的也是他們。
而且相關技術提高,衍生品冒出來了,貼紙海報,文具盒橡皮,連臉盆、茶杯、衣服都有。
像那種一塊錢一張的海報,許老師上輩子買過幾百張……當然他這會在砰砰拍桌子,你們特麼的有版權麼?!
肯定沒有啦!
他查都沒處查,環境如此。
……
“主任,最新收視率出來了!”
“快拿過來!”
京臺某部門,幾個人捧著一張資料紙,手都在抖。
去年,央視成立了索福瑞公司,正式開啟國內收視率調查——這是官方指定的,唯一的收視率調查機構。
最初應該還公正,後來就開始賣了,不多講——總之現在的劇,收視率就是個粑粑。
京臺先一天一集,試驗放了兩天,本地收視率是15.1%、16.4%。
現在每天兩集,3、4集17%,5、6集25.8%,7、8集36.5%,9、10集38.3%。
昨天是11、12集,40.2%,突破40大關!
“小意思,小意思!”
主任各種淡定,道:“我們的劇本來就獨佔鰲頭,《渴望》怎麼著也有90%吧?”
“《北京人在紐約》怎麼著也有60%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