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今年呢?”
“今年目前第一的是《侏羅紀公園2》,7210萬。第二是《鴉片戰爭》,7200萬,就差了10萬。”
秘書忽然興奮起來,張了張嘴卻沒言語,免得瓜田李下。
《風聲》,極可能衝第一啊!
“……”
領導倒沒想這回事,因為票房資料最直接,他聽進耳朵就一個想法:
好嘛,我泱泱大國50萬電影工作者,就這麼一個能打的!
…………
“《風聲》以撲朔迷離、懸念迭生的情節結構,為我們展示了抗戰時期一段悲壯寂寞的英雄史,以及他們對祖國與人民的忠誠信仰。
是一部水準極高,感人至深的愛國主義影片。”
“《風聲》貢獻了幾年來最驚豔的群像表演,鞏麗、張蔓玉、葛尤、姜聞、梁佳輝這些名字彙聚在一部電影中,我們難以想象會碰撞出什麼樣的火花。
表演這個詞,從未如此清晰的呈現過。”
“開頭的特效令人炫目,我們總在吹捧好萊塢大片的視覺盛宴,卻不想著自己這塊土壤仍是荒蕪一片。
劇組請來香港公司操刀,據稱短短几分鐘,花了一千餘萬。
學習先進技術,拍出我們自己的東西。
落後就要捱打。”
“《風聲》以強大的演員陣容,紮實的劇本,先鋒的拍攝手法……幾乎讓人忘記了它的性質,一部主旋律電影。”
國家宣傳的力量,是誰也比不了的。
許非享受到了《鴉片戰爭》的待遇,甚至還要強大,鋪天蓋地的媒體讚譽,睜眼閉眼全是《風聲》。
而大領導聽取意見,指示道:“不建議組織中小學生觀影。”
天下也在呼籲:“不建議未成年人觀看。”
本來就是兒童不宜的東西,結果起了反向宣傳的作用。越不讓看,越想看,因為提到“兒童不宜”四個字,成年人總會想到黃暴上。
首映過後三天,《風聲》開始第一輪上映。
剛一亮相,就霸佔了京城、魔都、羊城等地的電影市場。或衝著明星來,或衝著黃暴來,或閒著沒事來的……
總之,很多人是看下去了,且非常喜歡。
“最令人驚喜?葛尤吧,我一看他就想笑,後來一看他就害怕,太變態了!”
“哭了,對,哭了!”
“怎麼說呢?雖然也是愛國主義什麼的,但跟以往的完全不同……說不好,反正我挺喜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