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氣氛得體,喝了不少酒,小旭莫名又哭了起來。倒應了《甲方乙方》那句臺詞:互相說了許多肝膽相照的話,真是難忘的一夜。
最後相擁而眠,老老實實……1995年過去了,很懷念它。
…………
時間到了1996。
人們一如既往的期待春節,也只在年終歲尾的酒桌上發洩痛哭,第二天又無事發生。
時代、天下、星河、伊蓮、隆達幾家全部封賬,核算資產,據說要發生一些變動。員工們穩如泰山,反正都是自己家的,變也是往好了變。
而在一片忙碌中,許非一直在等。
1996年的電影界,是從一紙檔案開始的:
中央決定將分屬各地方宣傳、文化口的電影製片廠,統一劃歸廣電領導。整個製片業都歸入廣電部。
這也是田領導、吳孟臣的改革之一,所幸被認可,實施了。
而釋出的兩天後,討論聲終於來了。最新期的《中國電影週報》發表文章,作者趙寶華。
“1987年3月,我從長影廠調到京城,幫助滕局長在全國電影會議上設計口號:突出主旋律,堅持多樣化。
這是第一次明確提出。
同時被採用的另一個口號是三性統一,即藝術性、思想性、觀賞性。
現在,這兩句口號成了整個電影界的指導思想。
恰逢八五過去,九五初始;恰逢中國電影翻開一個新篇章,我就主旋律的問題,談談個人的一點淺見。
主旋律,本指音樂概念,引申為文藝作品中的主要精神。
我個人觀點,主旋律就是要弘揚時代精神,是一種社會責任。
它隨著時代精神的變化而變化,曾經有過許多定義,但誰要說給它一個科學的界定,我覺得是沒有的……”
趙寶華這種電影師爺很有本事,將主旋律的概念,變成了“弘揚時代精神”。既然是時代精神,那肯定一個時期一個樣。
他沒做具體定義,或者說沒敢。
此文如同在平靜的湖面上,投入了一顆石頭,泛起漣漪無數。一時間各方電影人紛紛發文,主要針對三個命題:
主旋律是什麼?
主旋律包括哪些電影?
主旋律和多樣化該如何理解?
不光是保守派,改革派也有一些電影人,毫無懼怕的發聲。
“如果主旋律指內容,多樣化還是指內容,那本身就很矛盾。所以必定是,內容主旋律,形式多樣化。
我們應當糾正對主旋律的狹隘理解,尤其是‘只有革命題材才是主旋律’的論調。
貫徹主旋律要符合藝術規律,我們過去常常犯的一個毛病,就是故事性弱、人物性格弱,過於渲染精神,而忽略了最基本的創作要素。
反觀,好萊塢的主旋律就非常巧妙,把所謂的美國精神融化在故事、人物裡。比如《獅子王》,不錯,那是一部娛樂片,但它的核心卻是實實在在的美國主旋律。”
此言一出,群起而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