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老師情不自禁的拍起手來,說的好好哦。
跟著又探討精品的標準,什麼樣的電影算精品。
新任電影局劉局長道:“內容要精粹,藝術要精緻,製作要精良,要深受群眾喜愛。今年我們要生產30部左右的優秀影片,其中10部要稱得上精品之作。”
大導演謝鐵驪道:“XX同志說的很準確了,思想性、藝術系、觀賞性的統一嘛!”
桂省製片廠道:“電影必須透過審美這個中介實現,人物蒼白、藝術粗糙的影片,即便思想正確,觀眾也不會喜歡。
所以要做的雅俗共賞,情理交融。”
張梓恩也在場,屬於西影廠,道:“電影是精神產品,也是商品,要拍的好看。”
《過年》的導演黃健忠道:“出精品就要深入生活,貼近群眾,無其他捷徑可走。”
“……”
許非無聊,在本子上記了幾段。
大概分成三個群體:一是劉局長這種假大空,二是桂省製片廠這種思想靈活,但沒弄明白市場需求的;三是張梓恩這種心裡明白,嘴上不敢說的。
說什麼?就是娛樂化嘛!
他不敢講,只說要拍的好看。
討論了半天,孫領導也在記錄,發現大多雷同,直接點名道:“小許,你作為民營代表談一談。”
“呃,各位老師、前輩說的都對。只是我有些疑惑,想請諸位指點……”
眾人謹慎,你特麼又疑惑了???
“我們不如假設一下,現場就是一部精品電影的籌備會,我們都需要準備哪些東西?”
“這個好,從實際出發。”孫領導贊同。
“那我拋磚引玉了,既然要做精品,首先得是主旋律,革命、英模、群眾、現實題材都算。
如果我想申請各項補助,會不會對革命題材有傾斜?”
“我們在生產革命歷史題材的作品上有優良傳統,經驗豐富,何況成本也不一樣,會適當給予支援。”
“那我們拍什麼內容,是根據什麼選擇的?”
“藝術性。”
“精神。”
“群眾喜歡。”
“好,您怎麼知道群眾喜歡看這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