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日,該劇劇組應邀來到燕化,受到員工們的熱烈歡迎,表達著對這部劇的喜愛。
燕化副食品公司的一位員工特地跑來,興致勃勃地說:“看《渴望》就像吃多了油膩,泡壺釅茶,再嚼口脆蘿蔔,清心敗火;就像老街坊串門,說說老宋、老王家這些年有什麼變化。”
這年頭沒有正經的收視率統計,順口胡咧咧,沒人去查。
關鍵這篇報匯出來後,緊跟著又冒出幾篇,全是文藝界、新聞界看了內部試播後的溢美之詞。
他們越報,老百姓越好奇,越好奇,京臺越不播。
等捂到差不多時,才終於公佈:“《渴望》將於11月26日播出,每日一集。”
……
夜,京郊。
京城的發展,就是把郊區不斷往外擴的過程。
八十年代的人絕想不到京城會修到五環,九十年的人也想不到它能懟到六環,連2019年的人,都說不清現在到底有幾個環。
反正老傑寶大了!
這裡以前算京郊,現在慢慢變了。一些村子成了高樓,一些還保持原樣,俯瞰去,就像沒割齊的韭菜地。
爐火旺盛,小屋暖和。
陳嬸兒正坐在炕上打毛線,小孫子玩著橡皮泥,不時瞄兩眼電視。
一老一小有些冷清,但她已經非常滿足。家裡原本很窮,可自從京臺首屆春晚,她跟兒子打了一通電話後,自己一家就受到了很多幫襯。
日子越來越好,娶了媳婦,還買了電視。
每每想起,她都不禁要感謝當初找自己上臺的那個年輕人。聽說還有個外號,叫什麼玉面小孟嘗,哎,好人啊!
生的也俊(zun)
“奶奶,我要看《濟公》。”
孫子玩了會橡皮泥,忽地一抬頭。
“好好,看《濟公》。”
陳嬸兒調到央視,正重播《濟公活佛》。
《濟公》有三個系列,常見的是19851988年播出12集版。1990年有4集《濟公活佛》;1998年又有20集《濟公遊記》。
這4集版,前兩集的導演是楊潔。
小孫子不太懂劇情,就看那粗糙的特效非常有趣。陳嬸兒有一搭沒一搭的,忽地一瞅鍾,“大寶兒,咱看別的好不好?”
“看啥?”
“《渴望》啊,比《濟公》好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