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個人魅力
……”
辦公室裡,一位老師看完報紙,忍不住拍案叫絕:“好文章,好文章啊!”
“您看什麼呢?”同事好奇。
“《京城青年報》的一個專欄,昨天開班會沒收的報紙,發現特有意思。”
“哦,我知道我知道!”
一句話讓辦公室熱鬧起來,《京城青年報》的銷量在本地位居前三,讀者群廣大。
“許非寫的那個吧,我也看了。”
“寫的太逗了,我覺得比咱們的書好,咱們通篇大道理,學生考完試就扔了。”
“別妄自菲薄,我們研究的是戲劇理論,學術課題。他這個是通俗讀物,不過確實新穎,還敢罵人。”
“哈哈,那不叫內斂,叫演不出來。”
“你還別說,我昨天去朋友家蹭錄影機,又看了遍《大橋底下》。還真是那樣,龔雪演的太好了,張鐵霖明顯死板,以前怎麼沒覺得呢?”
“以前也沒人講啊。”
“哎,明天講什麼?”
“明天……”
那老師翻了翻,“明天沒有,說是每篇之後隔三天。”
“隔三天?這是等讀者反饋呢,《京城青年報》跟京臺合作之後學壞了,猴精猴精的。”
“精就精吧,我正好想寫封信探討探討。”
他們代表了絕大多數人的閱讀心理,新奇,過癮,還滿足了潛藏的八卦慾望。
吃瓜呀!
自古群眾愛吃瓜,保不保熟都愛吃。尤其在這個沒有偶像和飯圈的年代,老百姓吃點瓜不容易。
許非不往深了講,什麼體驗派、方法派啊,那東西老百姓不愛看。他把自己定位於作品與觀眾之間的橋樑,明明白白的告訴大家,這樣的叫好表演,那樣的就差點。
而且有意無意的透露一種理念:觀眾是影視作品的最大評審,別覺得自己跌份,得正視自己的真實地位。
…………
關於演技這一塊,國內長期得不到重視,大部分觀眾缺乏概念。
即便在後世,大家也是經過無數爛片、爛演員薰陶,忍無可忍才幡然醒悟,哎呀,演技這麼重要!
什麼《演員的誕生》、《演員請就位》,本質上就是應和這種心理才出爐的綜藝節目。還有B站那些講演技對比的影片,也是近兩年才冒頭的。
那八十年代呢,爛片也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