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人已經進門,唯他站在門口呆愣,然後坐在臺階上。
大家看圖,剛才葛尤的眼神是空,此刻是茫然,這便是一個精細的情緒變化。那他茫然什麼呢?
小薇真是騙子麼?小薇喜歡自己麼?自己像個笑話麼?還有小薇的真名,是叫沈桃紅麼?
如果再繼續變化,裡面包含了懷疑,苦澀,自嘲,自我安慰……這麼多東西混在一塊,沒人能同時演出來。
所以葛尤開始搓臉。
這動作是他自己設計的,拍案叫絕。演員並非萬能,看如何應變,他這一搓臉,把面部蓋住,由表情轉變成肢體,四兩撥千斤的順下來。
有人說,葛尤沒演出來,怎麼還叫好表演?
因為他的節奏沒有斷,搓臉反而增添了效果,始終給觀眾一種強大的情感渲染狀態。
觀眾可以想象,他在痛苦,他在流淚,什麼都行。
這也叫入戲。”
陳小旭和方婷婷擠在一起,不知不覺也入了迷,連老師說開會也不知道。
“下面說說不太好的表演。
還是《大橋下面》。
張鐵霖飾演的角色,也是回城知青,擺個修車攤子。他善良,正直,包容,敢於衝破舊思想,追求真愛。
先分析一段轉折戲,他知道龔雪未婚懷孕,有個五歲的孩子。
當時他母親上樓,龔雪坐下,跟著回頭對視。
層次感什麼的不說了,因為沒有。張鐵霖跟她對視,左右看看,叼上一根菸,自己捏著火柴,滿屋子找火柴。
眼神不夠亂,面部沒有任何波動,只能利用找火柴來想表現慌張無措,這是一種很簡單的演法。
他喜歡對方,忽然得知此種情況,衝擊力是極大的。這段表演,顯然撐不起這個轉折點,缺乏力度。
反觀龔雪,她對視之後也慌,馬上轉過頭去,繼續做衣服。
人在緊張的時候,有很多外在表現,比如眨眼,抿嘴,呼吸頻率,頭部的微動,手上的動作等等。
龔雪相對細膩的展現了出來。
而張鐵霖的簡單化表演,充斥全片,皺眉、嘆息、沉思、眼睛盯住一個地方不動,基本在重複作業。
特別結尾一段,看對比。
龔雪的眼神和笑,一瞧就飽含深情,在看自己喜歡的人。張鐵霖的眼神有感情,但不夠深,面部依然毫無波動。
倆人經歷過這麼多事情,終於要在一起了,卻很難感受到他的欣喜和期待。
《大橋下面》全片的基調,便是內斂含蓄,演員的風格也往這方向靠。
但是,內斂不代表僵硬,不代表缺乏細緻和感染力。
那不叫內斂,叫沒演出來。”
為滿足許非的圖文並茂,《京城青年報》下了血本。技術所限,黑白圖片,高糊,可配上他的文字描述和自己腦補,竟也神奇的辨別出來了。
“那不叫內斂,叫沒演出來……”
方婷婷拍著桌子樂,“許老師太逗了,太逗了!”
“還行吧。”
陳小旭抿抿嘴,只覺寫得好,新鮮有趣,不老學究,有親切感。
跟著她翻了翻報紙,“呀,沒了。”
“啊?”
方婷婷正過癮的時候,立馬慌了神,也翻了幾下,看到明天還有四個字,頓時鬆了口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