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頭我多買點。”
即便喬木報的價格已經比店面價格便宜了三毛錢,但是這些個大媽還是習慣性地想要再講一講價。
“幾位大姐,我這是真不能再便宜了,你們想看看,現在富強麵粉都要賣一塊錢一斤了,我這裡面還得加糖,還得用油炸,你們說是不是,我這油炸麻花的成本也不低。
最多你們多買點,我稍微搭你們一兩根麻花,不能再便宜了,再便宜我就沒法賣了,你們也諒解。”
做買賣這種事,特別是在不明碼標價,謝絕還價的情況下,互相討價還價本來就是一種樂趣,你要是真爽快的同意再便宜個一兩塊。
那大媽還能再往下砍價呢。
“那好吧,給我來三斤。
回頭給我多搭兩根麻花啊。”
這些個大媽自己心裡也都有桿秤,有點數,知道喬木說的不假。
所以也就不再還價。
只是讓喬木稱完之後多搭點。
好歹是第一個顧客,因此喬木也沒吝嗇,給她稱了整三斤之後不但給她抹掉了三分錢,還又搭了她三根麻花,一兩一個的三根麻花。
剩下那些大媽一看喬木送三根麻花,而且那三根麻花看起來分量還不輕,這麼平均一算,每斤麻花的價格還能更低點,說不定能低到一塊三四左右一斤,於是也都徹底心動,忙一人兩三斤的買了起來。
之所以都是兩三斤的買,主要是因為喬木跟他們說買一斤不送贈品,為了能多得幾個麻花,他們只能咬咬牙,多買兩斤,反正麻花這東西都是麵粉做的,也能算食物。
買回去也不算吃虧。
當飯吃都沒問題。
這麼幾十個人一買,喬木帶出來的六十多斤麻花,沒一會兒就賣光了,她也順利收穫八十多塊錢。
不得不說,這時候的錢是真難掙,那麼多麻花就賣了八十多塊。
而且這還是不算成本的毛利。
要是算上成本的話,這麼多麻花,估計也就只能賺個十來塊錢。
可是即便如此,那也比絕大多數工人賺的多,難怪有人說八十年代算黃金時期,幹什麼都能掙錢。
這話還真不算假。
東西一賣完,喬木就趕緊在這集市裡買了不少菜塞到蛇皮袋裡。
然後便匆匆揹著蛇皮袋回家。
她準備明天賣快餐,早上肯定是來不及到鎮子上買菜的,所以只能今天晚上在鎮子上買點耐放,同時村裡面沒什麼人種的蔬菜回去。
這樣也能晚上提前準備一下。
等喬木揹著一堆菜趕到家的時候,她女兒早就已經到家了,好在喬木特地提前跟她女兒說過晚上回來可能會晚點,所以王盼芬這才沒有害怕,也沒慌,一個人安安靜靜的搬個小板凳坐在門口,藉著還沒有徹底暗淡下來的日光,做作業。
這時候,有些地方還沒有來得及通電,有些地方即便通電了,大家也不太捨得用點電,而且用電高峰期的時候還經常斷電,所以大多數人家都還是習慣趁著天色還沒黑做事,孩子做作業也是同樣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