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玻璃纖維取代價玻璃內管,初衷是為了節約訓練材料成本,同時可以按照自己意願去增加訓練的難易度。
諮詢本地玻璃工藝品廠後,本以為玻璃纖維會非常難。
沒想到一把火就能把纖維燒出來?
冷靜下來後,張源文開始思考,“這種方法你從哪裡學來的?”
“把玻璃棒夾成錐體,這應該是拉絲的關鍵。這種技術你該不會在書上看的吧,這種關鍵技術誰會把它寫在書上?”
張源文雖然受限於時代,他的見識要差姜九陵太多,但他的眼力並不差。
“是我在一本科學雜誌上看到的。”姜九陵早就想好了對策,“我們當初的赤紅電弧興趣小組三人,為了研究機器人戰車大擂臺中,那些戰車的快速伸縮攻擊手段。隊裡的趙妃子同學,讓她父親託朋友從香江那邊帶過來許多科學雜誌。”
“這些雜誌有不少都是英文,我在查英文字典翻譯內容時,恰好看過玻璃纖維如何變成光纖的這方面學術文章。”
“那些雜誌有【發現】、【科技新時代】,還有【BBC焦點】。”
這段除了玻璃纖維外,姜九陵到也沒有編造。
發現和科學新時代這兩本雜誌,都是世界知名的技術科學類雜誌,許多國際知名科學家都在這兩本雜誌上發表過文章。
BBC焦點雜誌是英國發行的,他們興趣小組三人就是在這本雜誌裡,發現過很多冠軍機器人戰車的技術介紹。
興趣小組三人成績都不差,吳城二中又是吳城重點中學,從初中就開始英語課程教學。
所以興趣小組三人,在一句一句對照專業英文字典後,也能把雜誌內容弄懂至少一半。
“主任,科學雜誌裡介紹的那種玻璃纖維抽絲技術,是用來生產光纖的。”
“聽說把玻璃棒放在幾層樓高的抽絲塔上,只要對玻璃棒體持續加熱,棒體末端就會在重力影響下,自動下垂成一根髮絲粗細的光纖。”
“我在興趣小組時,也用氣切槍嘗試過玻璃抽絲,才能在今天順利把玻璃纖維抽出來。”
“生產光纖如此簡單?”張源文當然知道光纖。
據說這種全新光纖通訊技術,是電纜傳輸容量的幾千倍。還有傳聞說美國正在計劃把光纖從海底一直拉到亞洲,好幾個國家都在爭取能分一個介面到自己家門口。
華夏擁有製造光纜的技術,但這種技術只集中在一到兩家,有頂級稱號科學家坐鎮的科技企業中。
想到這裡,張源文不由覺得,自己有些跟不上科技發展的遲暮感覺。
他雖然獲得了熔渣重煉者工程師稱號,可現在電子科技技術進入了從未有過的迅猛發展階段,歐美國家似乎每個星期都有新的技術突破。
對於電子科技這塊,他真的覺得自己老了。
“雜誌上說很難很難。”姜九陵的表情帶著些回憶,不過不是在回憶雜誌內容,而是回憶腦海中的儲備知識。
“把光纖抽成髮絲粗細不難,難的是如何生產光纖預製玻璃棒。”
“據說這種預製玻璃棒的純度要求特別極端,因為把一根預製棒拉成幾十公里長的光纖後,就等於這根光纖的厚度達到幾十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