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不二與馮盎締結盟約之後,立即趕回了南海郡,曉諭來南海郡任職的官員要做好馮盎的工作,同時要在南海郡試種紅薯,因為天下眼看就要重新歸於一統,到時候恢復人口,糧食是關鍵。
之所以選擇在南海郡試種,是因為這裡和呂宋氣候差不多,應該最適合紅薯種植,等南方推廣開之後,良種充足,再向長江以北推廣。
高不二將紅薯的高產和宜糧宜菜的情況給南海郡守殷嶠一說,殷太守立馬保證道:“請王爺放心,這等利國利民的好東西下官定讓它種遍天下,不然下官死不還鄉。”
這是這年頭比較重的誓言了,高不二拍拍他的肩膀以示鼓勵。隨後便和李靖率領大軍開始向建安進軍,據報虞世南帶軍即將到達建安。
正當高不二一路攻破龍川、義安兩郡,從水路進軍攻打建安的時候,在巴陵的蕭銑率先稱帝,建國號梁,隨後河北的竇建德也登基稱帝,國號夏。這樣天下較強的各路反王中,只有李淵、王世充、宇文化及還沒扯下最後一塊麵紗,仍然扶持著傀儡。
當高不二、李靖、紅拂女率領的大軍乘船到達建安附近時,虞世南已經率軍佔領了建安外圍一些要塞,高不二到來,合兵一處,他這邊軍隊有十萬人之眾。
建安作為沈法興的老巢,此時聚集的兵力也有不下十五萬,人數上他佔優勢,許多要塞又控制在手,他與對戰高不二很有信心。
高不二在軍營裡召開了戰前會議,虞世南先道:“王爺,末將認為我們無需分兵攻取其他要塞,賊軍雖然號稱十五萬,但是建安城中只有八萬人,只要我大軍圍困住建安城,再用水軍封鎖閩江和其出海口,吸引城外敵軍來救,如對方來救,我們大事可成矣。”
李靖道:“虞將軍好計策,這是圍點打援的戰法,屬下也贊同。”
高不二道:“既然都沒意見,那就照此執行。”
軍略一定,排兵佈陣自然有李靖、虞世南這兩位大行家來完成,高不二從不干預。
建安城內,沈法興也在聚將商討戰法。此時的沈法興已經上書在洛陽的楊侗,自稱大司馬,承旨設定了百官,任命陳過人為司徒、孫士汗為司空、蔣元超為尚書左僕射、李百藥為大司馬府錄事參軍,學高不二弄了一個名正言順的班子。
陳過人道:“大司馬,我們軍隊在人數上佔優勢,而且又是以逸待勞,我認為我們應當立即全線出擊,趁敵立足未穩,出其不意,打他個措手不及。”
孫士汗道:“此舉不妥,對方雖然疲師遠征,犯了兵家大忌,但是對方武器精良,而且騎兵居多,對付騎兵我們尚未有良策,我以為還是抽調城外的人馬入城,一起踞城自守方為上策。”
陳過人道:“踞城自守雖然絕佳,但是而今軍中糧草最多夠一個月用的,如果對方不退兵,到時候還是得短兵相接,與其這樣,不如趁現在士氣正旺主動出擊。”
蔣元超道:“司徒大人所言不無道理,但是我軍糧草缺乏,敵軍也不見得會糧草充足,況且現在還是雨季,翻山越嶺供應糧草怕更是困難,只要我們派出一支騎兵,斷敵糧道,不怕敵軍不退。”
李百藥也進言道:“僕射大人所言甚是,而且我軍已經探得敵軍北方運糧糧道,只要大司馬一聲令下,我便可指揮人馬行事。”
沈法興之前雖然貴為郡守,但是行軍打仗畢竟非其所長,聽著大家說的都有道理,但是他覺得主動出擊比較冒險,既然己方踞城堅守條件得天獨厚,萬沒有捨棄不用的道理。
於是下達命令道:“李百藥率軍一萬去襲擊敵軍糧道,孫士汗負責從城外在調集三萬大軍入城,我們踞城堅守,等對方糧道一斷露出混亂之象後,立即率軍出城,務必一戰擊潰敵軍。”
眾人聽命,各自去準備。
高不二探得對方又調集人馬入城,這一看就是準備踞城堅守,正中下懷。對於出城準備襲擊己方糧道的那一支人馬,已經交給虞世南去對付。
一路南下,山高路少,又是雨季,高不二怎麼會走陸路運輸補給?他充分發揮海船優勢,所有軍需都是透過海運補給,被對方偵得的那支運糧隊只是一支疑兵而已,專門釣魚用的。
正當高不二、沈法興兩邊緊鑼密鼓準備大戰一回的時候,高不二收到了李淵準備稱帝的來信,詢問他的意見。
高不二當即回通道:“當斷則斷,順勢而為。為了不使江南再生新亂,高不二仍然繼續以楚王自居,待平定蕭銑後,兩支人馬再合流,尊兄長你為帝。如果北方戰事順利,還望儘快派兵南下相助,可先由漢中取蜀地,如戰事糜爛,弟平定南方後自會率軍北出助戰。”
在長安的李淵收到高不二的來信後,立即登基稱帝,建國號為唐,改元武德,因為政治需要,並沒有對高不二進行加封,一切準備等天下一統之後再定。
在洛陽的王世充和在江都的宇文化及聽聞李淵在長安稱帝,心中稱帝之心也愈加強烈,都把各自的傀儡皇帝當阿福一樣養著,自己一家獨大,進出儼然一副帝王像,群雄爭霸正式進入高潮期,走上了統一大道。